过去的一年对理学院来说具有标志性意义——学院主体学科光学工程建立了博士点,学科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理学院在国家级物理实验示范中心,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优秀导师团队、学术技术带头人梯队等关键指标上实现了全覆盖……在院长孙伟民看来,这些成绩并不是目的,而是学院迈向国家重点学科这一目标的一级级台阶。对于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孙伟民有自己的理解:在已经初见规模的学科建设基础上,如何能够向国家高水平学科发展,使未来学科能够在国际学术界有所建树?从以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来看,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内外合作这“四驾马车”,只有这四方面同时发力,才能形成良好的学科布局,拉动学科转型升级,促进学科建设向国家一流学科迈进。
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首要保障。理学院提出引、培、留、用相结合,在引、培基础上更注重留、用,让大浪淘沙后,剩下闪亮的金子。那些学科方向接近的国内外知名学者、优秀博士生是学院网罗的对象。今年,崔院士成为学院光学工程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并开始招生。在她的带领下,学院在天文光子学与激光技术方向中连续两年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文专项,有力地带动了该学科方向的发展。
人才引进来的同时,学院也十分注重发掘和培养自己学科团队中的优秀师资力量,做好人才梯队建设。日前,黑龙江省教育厅公布了2010年度龙江学者聘请名单,在我校新增的4名龙江学者中,理学院陈玉金教授名列其中。从一名博士生到学科负责人,到省杰青、龙江学者,陈玉金的成长除自身努力外,理学院在政策、生源、实验条件等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学院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平台,以青年基金为重点,以中央高校基础科研业务费为助推力,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从职称、级别、导师资格、各种荣誉称号申请等方面为优秀人才成长助力,而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对学科专业的建设作用不言而喻。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内定标准,外联“强援”。一方面,研究生毕业标准引入“当量”的概念,一篇EI或核心期刊文章相当于一个“当量”,标准细化到不同顺序的作者如何计算“当量”,并严格执行。另一方面,学院与南京天光所、中科院半导体所、长春光机所等多家研究院所签订合作协议,派出多位联合培养研究生,为专业型硕士培养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申请作铺垫。同时,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块化,“捞干货”,将光学工程学科的大部分课程压缩到8至16学时,采用研讨式教学,注重前沿引导和创新能力培养,将最核心的内容、最重要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后,由学生发挥能动性去探究。刘志海教授带领理学之光科技创新中心,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创新性活动,唤醒了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吸引回课堂,并屡获大奖。因此,学院致力于公共基础课“案例化”改革,鼓励教学从公式中走出来。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发展本阶段更倾力于公共课教学能力的提升,以国家级课程为建设目标,对学校的研究型大学转型奠定基础。
理学院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其科学研究以基础研究为主的定位。在科研方面,学院调动大多数教师投身科研的积极性,使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相辅相成,为重点学科申报打基础。学院的发展思路是“摊子铺开”后,科研要上水平,从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过渡,为重点学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学院将光纤传感技术、光学极限测量、非线性光学与激光技术、生物医学光子学等四个光学工程学科方向进一步凝练和特色化为纤维集成光学与光纤传感技术、光学地声与地磁测量技术、天文光子学与激光技术、生物医学光子学与食品安全技术等,并围绕纤维集成光学的核心方向进行发展。通过对相关方向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批国际合作项目、一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重点项目,在863、973项目中取得突破,同时也收获了大量的高水平论文、专利、科研奖励等学术成果。
学院认识到,要想加速学科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加强与国内外合作“这架马车”。在基础课教学方面,学院充分利用网络学习MIT等名校名师的授课风采,选派中青年骨干基础课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联系国家名师来校访问、示范。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本着协同创新的精神,加强了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所的接触和合作。积极参与了LAMOST国家大工程项目的后期研究工作,建立了与国家天文台、南京天光所等单位的密切合作关系,将天文领域对光纤技术的苛刻要求作为提升理学院光纤技术整体研究水平的“嫦娥计划”;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建立了与2005年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H?nsch教授等一批国际一流学者的联系;在光纤技术应用研究中,积极与欧洲光纤传感技术和食品安全技术的著名专家Grattan教授、Mignani教授合作,并签订多层次合作协议。
理学院在四架马车的拉动下,不待扬鞭自奋蹄,在学校“着力改革创新,加速转型升级”的快车道上,向着学科转型升级这一目标加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