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之星——理学院丁云华
获奖理由:已发表SCI、EI、ISTP、AIP检索论文各1篇,现有4篇SCI英文论文在审;毕业后将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攻读粒子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并获得全额奖学金资助;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奖学金、校创新奖学金,以及“省优秀毕业生”、“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称号;并多次在各种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
背后故事——留学梦
丁云华心中有个留学梦。为了实现梦想,他时刻准备着。
考GRE那段日子是丁云华关于大学生活最深刻的记忆。白天,他忙着写论文,晚上,则拿着杨鹏《十七天搞定GRE单词》一遍又一遍地背单词,就连走路也是在听俞敏洪的GRE词汇串讲。为了完成计划,他常常学习到夜里一两点,累了,就望着窗外的车流,不断鼓励自己:背完这个list,就离留学梦又近了一步。
丁云华来自首届陈赓实验班,学习成绩优异;他性格乐观开朗,兴趣广泛;他是孝顺父母的好儿子,勤工俭学,并用国家奖学金将从没有走出过农村的父母接到北京;他沉迷于骑行旅游,曾于2010年从哈尔滨骑行到清华大学,历时9天,骑行1400多公里……正是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使丁云华能坚定不移地追逐自己的留学梦,乐观地面对以后的挑战。
自强之星——自动化学院隋俊杰
获奖理由:身为孤儿,自强自立,勇攀学业高峰,平均学习成绩83.56,曾获得校奖学金、创新奖学金、30余项校级以上奖励,拥有1项国家科研立项、1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3项校重大科研立项、12项校普通型科研立项,是“黑龙江省道德模范人物”候选人。
背后故事——继父
隋俊杰很小的时候,亲生父亲就去世了,家里经济十分拮据。由于母亲身体不好,才3、4岁的隋俊杰就要学着做饭。
8岁时,母亲嫁给了一个善良勤劳的好人。然而,2008年,在隋俊杰高考前的一个月,刚做完胃癌手术的继父为了救一个不慎跌落水库的小女孩儿而导致伤口感染,离开人世。从此,隋俊杰成了家里顶门立柱的人,他既要完成学业,还要打点家务、请求好心的乡邻帮母亲给苹果剪枝、雇短工给苹果套袋……更为不幸的是,2010年,隋俊杰的母亲也因病去世。
失去了亲人,失去了经济来源,隋俊杰没有被困难击倒,继父的坚强、乐观、乐于助人给了他很大的影响。4年来,隋俊杰先后做过11份家教,累计工作时间2300多个小时;做过十公寓保洁员,累计工作时间500多个小时;做过校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累计工作时间500多个小时;做过档案馆材料整理员, 累计工作时间100多个小时……
通过勤工助学和各种奖(助)学金,隋俊杰圆满完成了学业,并成功保送为自动化学院407所的研究生,不仅还清了自己父母治病时所欠下的2万多元外债,还多次帮助周围有困难的同学。
全面发展之星——核学院王吉浦
获奖理由:曾获得校奖学金、国家奖学金、陈赓奖学金,以及“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启航之星”、“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标兵”、“校三好班级标兵班长”等荣誉称号;在科创方面,获得过“工程创意奖”和“五四杯”科技创新优秀奖,校科研立项2项结题优秀;GRE考试313/340分;曾随学校代表团赴澳大利亚游学交流,获得“Statement of Attendance”证书;现已被密西根大学核工程与辐射科学系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资助。
背后故事——3分钟改变一生
2011年5月中旬,美国密西根大学核工程系主任罗纳德教授来校与核学院签订合作备忘录。当时担任学院宣传中心英文主编的王吉浦负责陪同罗纳德教授游览校园、参观实验室及采访的任务。采访结束后,王吉浦向罗纳德教授要了3分钟的私人时间,慷慨激昂地向其表达了想到美国密西根大学核工程系读书的强烈意愿。
由于准备充分,那3分钟的“演讲”给罗纳德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始终通过邮件与王吉浦保持联系。当秋季学期的出国申请开始时,王吉浦收到了密西根大学核工程系的邀请函。可以说,那3分钟的“演讲”改变了王吉浦的一生。
个性发展之星——船舶学院刘文夫
获奖理由:曾获得“校本科生年度数学学习特别奖”、校“汉光杯”数学竞赛一等奖、全国数学竞赛黑龙江赛区一等奖、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省赛一等奖、美国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多次获得校奖学金;即将赴上海交通大学读研。
背后故事——院士
“如果能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三个方面做得非常好,那么这就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4年的学习中,让刘文夫至今印象深刻的是入学教育讲座上,徐玉如院士的一席话。“我从中学到了非常实用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对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把徐院士的教诲铭记于心,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高等数学两次满分、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成绩143分、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
参加数学建模大赛国赛的3天3夜、参加美国数学建模大赛赛的4天4夜,刘文夫几乎都在通宵达旦的写论文,高压之下,身心俱疲,冥思苦想却找不到突破口。但是每当想起徐玉如院士不止一次说过的“在大学,你们要学的是怎样做人、做事、做学问”,他总是能够再次充满信心,和队友齐心协力、突破瓶颈。
以徐玉如院士为榜样,在大二时,刘文夫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以港航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顺利转入了梦想的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毕业在即,他放弃了本校保研的机会,成功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研究生。
少数民族之星——经管学院白婷
获奖理由: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少数民族预科生(回族),中共预备党员,校健美操队队员,曾获校级奖学金5次、省级健美操比赛奖项7次,保送河海大学研究生。
背后故事——健美操
刚入学时,一位大三的哈萨克族学姐告诉白婷:“参加课外活动可以提高你的综合素质,你会跳舞,就加入健美操队吧”。凭借扎实的舞蹈基础,白婷如愿加入了健美操队。
白婷每周都要参加训练,遇到比赛时,还要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到训练上。功夫不负有心人,4年来,白婷和队友们在各种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在学校的大型活动中参与演出并广受好评。训练、受伤、演出、获奖……这些经历丰富了白婷的大学生活,使她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成熟。
健美操队的每个队员学习成绩都很优秀,总是可以看见她们在训练之余背着书包去图书馆学习,这给了白婷很大的动力。于是,白婷也抓紧了专业课的学习,并以专业第四的成绩保送到了河海大学。
记者的话:有幸,通过这次采访,结识了这么多全面发展、可亲可爱的学生。几个夜晚,我都久久难以入睡。看着他们回忆美好的大学时光,听着他们踌躇满志地畅谈理想,不禁慨叹,他们走过的青春之路是那么美好!接受采访的学生成绩都很优秀,但是在采访中,我没有看到一个“书呆子”,相反,我看到了一个个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熠熠生辉、在公益活动中竭尽全力、在文艺舞台上大放异彩、在人生道上自强不息的身影。我,被他们、被他们精彩的青春、被他们充满无限可能的人生所深深打动,甚至想,要不要向这些学生学习,重新规划自己、树立一个全新的人生坐标呢?我真挚地期望,读者朋友们也和我有一样的感受。那些还坐在课堂上的学生是幸运的,因为你们可以更早地勾画人生的蓝图,也能够利用学校为你们搭建的平台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栋梁之才,一个专业能力突出、整体素质高的当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