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他是学生的“引路人”
——记“我心目中的好导师”郑群
作者
任相宁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1213
更新时间
2011-06-30

分享

初识郑群教授是在大二的流体力学课上。以前就听学长们说,郑老师在学术上造诣深厚,授课时风趣幽默。真正接触郑老师,感到他非常平易近人、和蔼可亲。郑老师讲课时始终微笑、认真投入,与学生“零距离”。成为郑老师“麾下”的研究生这几年,不仅感受到郑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关怀,更有做学问的严谨与求实,以及做人品格方面的熏陶和培养,这些都让我们们受益匪浅,可以说,郑老师就是我们的“引路人”。

潜心科研

郑老师特别注重理论和基础知识方面的研究和积累,理论研究是基础,地基不稳固,大厦自然也难高耸。许多熟悉郑老师的老师和学生都很佩服郑老师对学术和科研的执著以及对于疑难问题迎难而上、突破创新的精神。“别人能做的我们也能做,别人不敢做的我们更要尝试一下”,这是郑老师经常对自己也是对自己团队的老师和同学们共勉的一句话。郑老师不仅是这样说的,也实实在在是这样做的。许多个早晨,动力楼下停的第一辆车就是郑老师的,而晚上十点钟,郑老师办公室的灯光却依然在亮着。

郑老师十分重视交流和合作,在工作中,郑老师善于团结同事,具有较强的学术组织和领导能力。同时,郑老师也是个淡泊名利和胸怀宽广的人。郑老师积极为年轻教师创造条件和提供各种有利机会,尽量让组内年轻教师做项目,使他们在反复锻炼中磨砺自己,积累经验。

“对待学术问题一定要认真,科研一定建立在有事实依据的基础上”,这是郑老师经常教导我们的话。学术和感情是分开的,但又是统一的。两者没有必然的冲突。严谨的治学态度、谦逊朴实的为人之道,这是郑老师的治学之本。专心做研究,潜心搞科研,郑老师付出了比别人多的努力和汗水,同样也收获了更多。使他在叶轮机械领域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

精心传道

“教师的根本还是如何培养好学生”是郑老师秉承的信念。无论科研工作多么繁重,郑老师都会抽出时间认真备课。流体力学是一门难度比较大的课程。郑老师为了把这门课程讲得生动有吸引力,花费了很大心思。对于流体运动理论,结合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郑老师首先教给学生建立起流体概念模型。同时,他将自己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积累的经验以及从事科研实践的体会融进教学内容,讲解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各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郑老师的课很受欢迎,一个大教室,往往会挤进很多旁听的同学。郑老师授课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对于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反复地讲解和强调,以达到触类旁通。郑老师不是循规蹈矩的按照课本上的顺序和内容来进行讲解,而是按照自己对这个领域和学科的认识和理解,从各个不同角度去阐述问题。学生们认真地做好课堂笔记再去翻阅课本时,会发现原来书本的脉络和知识彼此的关联是如此的清晰。在给研究生上这门课时,关于流体运动基本方程、理论的章节,郑老师布置学生上讲台讲课,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打好基础,锻炼思维,有利于发现问题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课间郑老师经常走到学生中间,了解同学对课程的吸收程度和意见,并且对问题进行汇拢和总结,针对问题进行讲解。他讲课风格风趣幽默,经常旁插一些经历和故事,学科间的交叉以及专业领域的运用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调动了学生们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良师益友

“郑老师为人很真诚,极具科学钻研奉献精神”,“郑老师做学问很严谨,有学者的风范”,“平时做事,对事不对人,总是直接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很真实”,“觉得跟着郑老师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方式上”这些是学生们对郑老师的评价。

郑老师对学生非常谦和,让人感觉没有距离感。喜欢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尽力帮助同学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同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非常关注,经常找学生聊天。如果遇到了困难,只要郑老师不忙,你都可以敲敲门走进郑老师的房间,与郑老师一起就心中的想法进行探讨。虽然老师办公室和学生的实验室不在同一楼层,但是郑老师经常会下来看看学生们都在干什么,是不是在学习、课题和生活上遇到了什么困难。

在培养学生方面,郑老师会首先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进行课题挑选,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他也强调了学术交流的重要性,每当有知名的国内外教授在哈工大或者本校有讲座的时候,他都会事先给大家提供消息,让同学们去感受一下大师的风范,追踪当今学科前沿和方向。同时利用项目和课题让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在研究生生活里真正有所得、有所学。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郑老师给予每个学生的不仅是谆谆教导和热情的鼓励,为我以后的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从他那里我学会了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方法,这些将使我受益终生。郑老师的勤奋、忘我、认真求实的科研精神一直在感染每一个学生。用行动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郑老师不仅收获了个人事业的成功,也引导着学生走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记者手记:通过采访,郑群老师给我的印象有二。一是感染力。大一刚入学的一次专业导论课上,他说大学四年“成在坚持,贵在坚持,难在坚持。”只有坚持自己的方向,并且保持严谨的态度对待大学学习,才能在四年之后带着丰硕的果实离开校园。二是亲和力。这是接触过郑群老师的几乎所有学生们的共识。他用心与学生们沟通,学生们有困难他会一一详尽解答,用他认真求实的精神以及慈父般的热情感染着每一个学生。这样的老师自然会受到学生们的爱戴。

编辑:B_liangchunlong  审核:B_liangchunlong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