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系列高显示度的荣誉使信通学院的教学成果汇总在全校名列前茅。第三次党代会着力实施转型升级工程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对信通学院这个教学大院来说别有深意。如何将教学大院向研究型发展目标转型?如何让信通学院这只“木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作用?信通学院从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到学院的内部管理体制,群策群力补齐科研“短板”,多措并举激活教师科研活力。
刚从乌克兰大学交流访问归国的国强,这几天又要马不停蹄地奔赴成都商讨科研合作项目。他是学院基础教研室电工基础课的一名教师。2008年,在学院支持下,他到电子对抗方面全国排名前列的成都29所做博士论文,经过两年在科研院所理论结合实践的锻炼,在我校五篇“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提名中荣膺一席。在科研实力较强的院所的工作经历为国强实现“质”的转变作了重要“量”的积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中央高校基础科研业务费重点资助对象……博士毕业至今的两年中,允许其年龄段申请的项目,他几乎全都拿到了。国强是信通学院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到相关科研院所进修、学习,取得很好效果的典型之一。
面对科研团队梯队不合理、教师拥有的相关领域核心技术和工程经验较少、个别教师对教学大院特点的惯性认识等种种困难,信通学院在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转型升级”的目标指引下,实施了学院主导的“三步走”战略。
学院根据教师的特点,采取分流化引导,并作出明确的岗位职责区分。让基础科研类教师“确定方向、限期积累”,学院整理出高端期刊目录和高水平国际会议目录,引导和鼓励该类教师多发高水平论文,扩大在学界的影响力;让工程类科研教师“筹集资本、潜心开发”鼓励其掌握核心技术、开发出应用产品,扩大业界影响力。为此学院制定明确目标:在基础研究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年趋于稳定在10项左右;在工程科研方面,拿出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样机。学院借助学校“中央科研基本业务费”的支持,按照学院的评价机制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明确支持对象,逐渐由以前对老师“全面撒网”的普遍支持到对有“苗头”的青年教师“重点培养”。国强、王颖、陈涛、钟志、薛伟等一批教师都是这一支持的受益者。
学院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老师与相关科研院所、企业进行交流,并不断提高基础研究和工程的层次,实现学科带头人、基层学术组织带头人及部分教师与资源的对接,谋求可持续的长远发展和交流。省级精品课电路基础主讲教师项建弘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研究所工作了两年。期间,他参与北斗Ⅱ代自适应抗干扰天线,从仿真平台到实际工程,在七家单位的对抗中效果优异。在项建弘看来:“只有视野宽了,知行合一,才能升级自身意识,去科研院所交流不但是一个将知识提炼和升华的过程,而且保持长期发展的思维方式将为相关项目的后期推广、双方合作的深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信通学院认识到自身定位应该是“军舰的耳朵和眼睛”,只有“靠到学校这条大船上,才能发展得更快。”因而积极鼓励教师与学校“三海一核”专业建立密切联系,在某个领域共同做大做强。目前,该学院已与船舶学院、动力学院、自动化学院、核学院等建立起了相关合作。在对学院目前科研能力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重点学科梳理了包括舰船高效安全通信、舰船电磁兼容、导引头和雷达方向、雷达信号处理四个研究方向,其中三个与船海密切相关。学院还不断凝练自身特色,对教师的研究方向能够支持学院主体研究方向的,进行重点支持。
李文兴教授是电磁工程与无线技术研究所团队负责人,其研究方向“舰船电磁兼容”是军方急需的学科,关系到海军的战斗力。2008年,这个学科被国防科工委评为“具有国防特色的边缘交叉学科”,在学院的支持、学校的重视下,该研究所已是学校“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发展对象。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在可望可及的光明前途的指引下,团队成员们的干劲十足。
在信通学院院长陈万海看来,“要想更好地实现学院的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型升级”,因而学院遵循“充分延伸、主动适应、积极面向”的方针,充分发挥指挥棒的指引作用,激活教师科研活力,强化特色理念、培育和打造新特色,加快学院转型升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