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院2009级学生孙晓翔的父母接到学校送来的10.5万元善款时激动地说:“感谢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雪中送炭。有了大家的关心和支持,晓翔一定会战胜病魔,早日返校。”这10.5万元,其中就有1万元来自学校新设立的阳光危难疾重救助基金,2011年度3822名获奖学生的集体捐赠。
打开阳光助学网阳光助学基金网页,一笔笔由我校获奖学生捐助款项的来源和去向清楚地登记在册。2011年,学校将评奖评优活动打造成为了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引导学生投身公益活动的平台,出台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奖励实施办法》,全方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参与校内外公益活动、学习实践活动以及志愿服务的情况,积极引导获奖学生奉献爱心,感恩回馈,呼吁、鼓励获奖学生自愿将奖学金的1%捐献给需要帮助的同学。全年共收到获奖学生爱心捐助共3822人次,总额46478元,平均捐赠率达84%。其中,捐入危难疾重救助基金33635元、阳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资助基金9141元、阳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素质拓展基金3701元。
如今,捐入危难疾重救助基金的33635元已经送到了我校多位患重病的同学手中,帮助他们战胜病魔。孙晓翔被诊断患有骨癌,医疗费用累计支到30万元。在他无力继续支付高额医药费用的时候,学校将募集的善款送到其父母的手中。计算机学院2010级研究生林跃不幸得了肠出血,高昂的治疗费用让林跃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得知此事后,学校立即组织捐款,先后为其捐款9.3万元,其中,包括由获奖学生捐助的1万元。日前,林跃的家长专门送来感谢信,向学校、老师和同学们表达谢意。
在所有捐赠者中,单笔捐赠额最高的是“优秀寝室标兵”2公寓307寝室,所捐款额达到5 %。307寝室的同学们说:“与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帮助,我们应当懂得感恩,懂得回馈。我们希望那些深陷困境的同学不要气馁,学校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学工处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对记者说到:“为了让感恩反哺教育落地、开花、结果,我们积极搭建公益活动的平台,既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也要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感受到大家对他们的关注。”
根据民政部日前公布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中华慈善总会将与教育部门合作,制定慈善教育计划,指导学校在德育课程中培育慈善意识,弘扬慈善行为,并推动学校逐步把慈善纳入到学生素质评估中。在感恩反哺教育上,我校先行一步,强化感恩教育,发挥楷模作用,广泛宣传志愿服务和公益精神,打造特色品牌志愿服务活动,以撒播爱心、传承文明、奉献社会、完善自我为目标,弘扬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培养广大学生的爱心、善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公益精神,从而引领校园文化风尚,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大学文化中道德实践、文化自觉的行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