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我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约占学校专任教师比率47%,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生力军。统计显示,在2011年度教学评价工作中,青年教师获奖比率占获奖教师总数三成以上。学校首设“优秀青年主讲教师”奖,在优秀主讲教师二等奖中选出前10名青年教师,以一等奖标准给予奖励,期待在不远的未来,从这支队伍中尽快成长起更多的教学名师。
编者按: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学校大力推进教师课堂授课评价体系建设,连续两年重奖教学,体现了校党委对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教师劳动成果的高度尊重。当重奖的轰动和得金的喜悦渐渐淡去,本报试图聚焦两次评教中的一些变化和亮点,撷取典型对象,通过对话探访这一举措实施的效果与影响。
表彰奖励教学工作是学校贯彻落实三次党代会精神、推进转型升级工程的重要举措,也是大力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以及高教30条的具体体现。如果把连续两年的评教工作比喻为一股引导青年教师潜心教学的“好风”,首设的青年教师专项奖,能否激励青年教师坚定追求、甘为人梯,成为支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栋梁之才?记者日前以评教政策的影响力,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工作关系、课堂教学的经验与反思,以及对学校政策的期待与建议等话题采访了10位获奖教师。
导向给力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教学奖励政策为热爱教学的老师吃了一剂“定心丸”。采访中,老师们虽然用词和表达的程度各不相同,但对两次评教影响均用“喜悦与鞭策”来评价。喜悦既有最现实的收入增长,更有劳动成果被高度认同的荣誉感;鞭策即源于自身一贯的价值追求,更有周围群体被激发起的“创先争优”的动力。
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重奖教学体现了学校高度重视育人这一高等学校核心任务,也给了教师们驰骋教学天地,做出一番成就的动力。“做好教学、科研工作,是我的工作原则。”自动化学院教师刘心、国防教育学院教师于凡、经管学院教师姜金贵等获奖老师表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依旧认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收获“优青”有些意外,十分感佩学校重视教学工作的魄力和力度。然而,相对于做更好的自己,他们认为,评教奖励政策对身边青年教师的影响更加突出。“现在大家课余时间更多的是讨论课堂上学生的状态,核对教学进度、讨论课堂内容等,确实产生了一种‘争先恐后’的争优状态”。
信通学院教师杨大伟深入分析说,“连续两年重奖教学的政策信号很强,原来一些工作时间不长的青年教师,容易在‘多上几门课还是多做科研’上左右摇摆、举棋不定。学校重奖教学,让老师们深切明白一名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教师努力的方向在哪里,绕开周围纷繁复杂的‘诱惑’,重新找到‘正轨’,更加明确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和主业,愉快地享受这项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理学院教师隋然则表示“学校第二轮教学评价工作更加细致,覆盖面更广,更加重视给予青年教师以肯定和鼓励,使我更加全身心投入教学,认真准备好每一节课,全心投入讲好每一堂课。”
对于如何使教学评价机制的导向更加“给力”?理学院王晓莺等老师建议:“希望评价指标更加透明,使老师们看清努力的方向。”“在奖励先进的同时,要更关注教师队伍整体建设,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投诉机制等。”
科研助力
科研与教学对于研究型大学建设是不可偏废的“两翼”,对学校即将启动的教师分类管理,10受访教师中有8位选择了教学科研型。如何把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将所从事的“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也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科研助力教学”这一观点上,受访的教师们均有较深体会。
讲授“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杨大伟坦言:“如果没有‘数字视频信号处理’研究方向多年的积累,我的课堂也不可能吸引那么多学生的‘眼睛’和‘耳朵’,科研经历和研究成果是我的课堂魅力所在。多数青年教师‘冲锋’在科研第一线,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研习大量外文文献,进行大量实际的程序编辑工作,这些都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养料。”
2011年度累计承担400学时课程的,数学基础课教师凌焕章认为:“在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背景下,担任基础课的青年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效果中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上积极研究,教学手段上积极创新,更需要一定的科学研究来拓宽视野,增加自己对知识应用背景,知识适用范畴的理解,在课堂授课中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船舶学院主要从事专业课教学、讲授“潜器操纵与控制”课程的李晔、自动化学院讲授微机原理及应用技术课程的刘心老师认为“教学内容必须紧扣专业的发展前沿,教师以正在研究的前沿理论作为引导,使学生了解专业动态,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深刻认识基础知识是科学研究的基石和必备条件。”
很多老师们进一步阐释了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的观点。
讲授《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等3门数学课的朱磊老师说:“基础课程教学,为科研提供所必须的数学工具,催生新的研究方向,科研的推进开展又能给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新案例、对知识新的思考与理解角度。”
正在新南威尔士大学访学的理学院教师张建中在电邮中谈到:科研可以推动教学,教学总会回报科研。但是做科研的目标一定要高,可能由于研究起点和方向的原因,无论我们研究得多么出色,都拿不到“诺贝尔”,但是一个出色的研究人员会把他的思维和做事方法潜移默化传递给学生,时机成熟,我们会培养出一个“诺贝尔”。也就是说,从某种角度讲,我认为教学是研究人员的一种精神寄托,更是无限延续研究者研究生命的一条途径。我觉得这才是一位大学教师。
课堂发力
教师最终要在课堂上实现自身价值。学校的评教工作也以教师的课堂评价为基础。如何上好一门课?很多优秀教师“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在课堂上“发力”,展现出不同的魅力与风采。
执着于讲台的隋然 “喜欢和享受在讲台上讲课的那种感染、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表演’”。善于把知识和快乐糅合在一起的杨大伟老师认为讲课“是让自己快乐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份别的工作无法替代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他格外细心呵护第一次听课的学生,用激情感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对于一些还没有摸到门路的教师”,他建议:“建立信心很重要,可以先从了解其他老师采用的案例教学入手,在学习和重复中克服讲课的障碍,理顺一节课的逻辑,突出重点知识,逐渐建立起一套自己可以得心应手的授课模式。”
“各位督导老师和理学院的一些老教师们对我的帮助很大。”凌焕章老师介绍使他在课堂授课中得心应手的“秘诀”是:“首先为优秀老教师4年的助课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在授课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教学习惯,比如踏踏实实写板书进行公式推导、例题演算证明坚持不用PPT、手写授课教案并装订成册、添加的教学想法点子用红笔标注,有条不紊地组织好每堂课,逐渐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王晓莺老师则认为要进行必要的教法研究,采用适当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授课效果:“我在数学教学中,注意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方法,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题为‘分层次教学法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进一步深化教学研究成果。”
姜金贵、于凡和李晔老师建议老师们在教学中“仅仅有热情是不够的,还要具备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虚心向优秀教师请教,对自己的成长非常关键;要真心关爱学生,认真做好每个细节。”
政策得力
除了连续两年的教学奖励政策,近年来,学校还大力实施和推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兴海”“智海”“碧海”“三大工程”,不断创造有利条件,形成了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张建中、朱磊、隋然等老师对此均觉得受益匪浅、深有体会:“学校大力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访学进修,开阔了眼界,扩大了交流,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学校还在在很多教改立项和科研立项上,单独设立青年教师专项,给予青年较多的成长机会,使青年教师受益很大。”
经管学院姜金贵老师觉得自身受益最大的是学校对教学科研团队的支持。“我所在的经济管理学院灾难与危机管理研究所,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创新实践的平台,使得我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迅速成长。”
“青年教师的优势在于有朝气,善创新,但可能不太成熟,我们需要时间成长提高。” “青年教师的可塑性强,需要一定时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希望学校在政策上持续保障青年教师能够安心选择最适宜自己的发展方向” “希望学校进一步加大支持青年教师走出校园参加各类培训的资助力度”老师们对于学校政策制度的支持表现出更多的期待。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所有老师走到一起来,为了实现研究型大学这个远大的目标,也为了完成自身教书育人的职责与使命,我们希望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能为学校的发展、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贡献更大的力量。” 更加自觉地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到推动学校向研究型大学转型升级的工程之中,这是所有受访教师留给记者的共同印象。我们相信,凭借学校各项政策的东风,必将有更多的青年才俊“直上青云”,拥有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