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综改天地】姚郁:充分释放教师院系双活力
作者
佚名
来源
新闻中心
点击数
4998
更新时间
2015-04-27

分享

开栏的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学校党委日前下发通知,启动我校教育事业综合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为服务中心启智集思,党委宣传部特别开设【综改天地】栏目,定期推荐教育界知名专家、学者的见解思考以及重点高校的前沿探索,以供我校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学习和借鉴。本期推荐校长姚郁在全校综合改革院长书记座谈会上的讲话。

综合改革需要通过学校和院系两个层面的良好互动来推动,是系统性、整体性的改革,需要把广大教师的能动性激发出来,把院系的活力释放出来,充分激发和释放这两个活力也是这次综合改革的根本目的。座谈会上,7位院长对综合改革的分析和思考都很到位,对下一步改革也有比较清晰的思路,听后给我很多启示。下面结合各位院长的交流,谈谈我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毫不动摇地推进综合改革

几位院长都认识到改革势在必行,这在学校机关和院系领导层面达成了共识,但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还不够,改革势在必行的共识必须延伸到教授、延伸到全体教师。对改革认识的统一就需要各位院长、书记在院系层面,以座谈会、交流会等不同形式把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宣讲到位,使全体教师理解到位,这样才能将改革转化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

认识是第一位的,认识问题不解决,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综合改革是一个自我再认识的过程,要再一次清醒认识“我是谁?我向哪去?我怎么去?”等基本问题,更要清楚我们的突出问题在什么地方,通过对突出问题的清醒认识来凝聚共识。改革对学校来讲势在必行,对每个院系发展来讲势在必行,这一点必须在全校上下形成共识。几位院长介绍了到兄弟高校学习、调研的情况,走出去、请进来,这是提高认识很重要的手段和形式。我们必须看到外面的世界,看到兄弟高校的快速发展,才能知道我们的不足。通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讨论,我们在机关层面达成了综合改革共识,形成了目前的学校综合改革思路,今天在座各位也达成了基本共识,但这还不够,需要通过各位继续传递。

认识的高度决定改革的深度。我们应该站在什么样的高度来看待改革?我认为,工程大学发展到这个阶段必须要改革,我们对综合改革要有客观深入的认识,而不能仅停留在纸面上。学校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在发展中逐步积累下来的,改革不是否定以前的发展,而是为了适应国家要求,为了迎接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为了学校后续更好的发展。必须把各院系的发展放在整个工程大学发展的节奏中去把握,把工程大学的发展放到国家高等教育大体系中去定位,把高等教育放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考察,这样才能真正看准问题,才能真正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改革要紧紧围绕行业特色做文章

我到学校几个院系调研,有的反映非主体特色学科被边缘化的问题。我认为,学校除了船舶、水声和核学科外,自动化和动力都是通用学科,它们是与船、海、核领域紧密结合了,才有了今天的地位,才能成为学校主体特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学科与学校的船、海、核特色紧密融合了,就会成为学校的特色学科体系中的一员!工程大学是一所行业特色型大学,如果抛开行业谈我们的学科建设,一定是困难的,任何一个学科都能同这个行业去结合,关键在于有没有去结合的意识和行动。“大树底下好乘凉”,工程大学所服务的“三海一核”领域,就是我们的“大树”,一定要“靠住”,我们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一定要体现这个特色。各院系在考虑综合改革时,包括学校的人文学科、管理学科,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怎样突出特色,每个院系如何在我们工程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体系中发挥作用,值得大家深入思考。

学校的工科,例如:计算机、通信、机械等在这个行业里都有非常强烈的需求,我们是否已经深度融合了呢?我个人认为,即便是一、三、四、五、核等学院,也没有真正做到深度融合,融合不够,工程大学发展的根基就不牢。与清华、北航的发展不同,我们的发展只有跟这个行业捆在一起、深度融合,才能借势乃至造势,才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有大文章可做,现在看来我们的文章做得还不够好。所以,学校综合改革要紧紧围绕突出特色这个主题,谋划后续的发展,在哪些方面有欠缺、做得不够,就要想办法去完善,使我们发展得更好,这就是改革的方向。

三、改革要注重价值引领和文化建设

正确的价值导向对于综合改革至关重要。例如,在一、三、四、五、核等科研经费充足的学院,有经费支撑,教师劲头很足,带头人可以一呼百应,但在新的形势下,国家科技政策有新的变化,还能不能继续以科研经费作为单一的价值导向,亟需我们深刻反思。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进行综合改革,文化价值的引领——包括各位书记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基层党支部建设能否为学院快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是支部书记发挥作用的重要标志。

现在来看,一些院系基层党支部的运转情况不够好,这也是综合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党领导下的高等院校,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要走在前面。刚才有院长也谈到,一些青年教师的心态不好,有急功近利的倾向,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但也要看到,青年教师在思想上是可塑的,需要正确的引导,正确的看待一些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为他们描绘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而不能一味向“钱”看。要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使青年教师以一种平和开放的心态来做事,这样才会有空间来容纳和接受创新。

院系和基层学术组织要营造和谐向上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引导教师明确适应研究型大学建设需要的愿景目标,转型获利模式,升级科研型态。综合改革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充分激发教师的能动性,我想这不是文件、通知、开会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院长、书记配合学校共同解决。正如在经济大发展中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一样,我们办学的生态环境也需要修复,在新形势下如何修复这个生态,答案就在综合改革。要向那些敢于担当、动真碰硬的院长学习,遇见问题不绕着走,看准的事就去做,只要没有私心,就不会错也不怕错。看来,干部作风建设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四、改革要有质量、见成效、管长远

做有质量、见成效、能管长远的事才叫改革,集结这几项要素才值得改,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要求我们对办学规律要有深刻的认识,对办学主要矛盾是什么有深刻的认识,这就是理念,理念要解决对规律和矛盾的认识。谋划综合改革,必须对什么是有质量、可见成效、又能保长远的事要作认真、慎重的考虑,这样的事才值得去干。

那么什么是主要矛盾?我认为,学校目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学校层面和院系层面都不同程度存在,这就是主要矛盾之一。学校层面,机关运行不顺还比较好调整,在院系层面就会比较困难,矛盾错综复杂,体制机制梳理起来也会遇到障碍。我个人认为,学院层面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管理模式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起高效顺畅的基层学术组织,如何通过这些组织更高质高效地组织教学、科研工作,这是体现院系综合改革成效的重要内容。

各院系发展阶段不同,学校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代替院系谋划改革。改革就是将手里的资源进行排列组合,打出优势的“组合牌”,在没有太多“大牌”的情况下,发展要靠加强团队合作,靠团队建设赢得竞争,行业特色型大学更要依靠团队,大团队才能干大事,小团队干不了大事情。作为称职的院长,必须充分了解手里的资源,清楚如何最大程度发挥教授的作用,把哪些人组合在一起可以合力向前,用什么样的政策将大家聚到一起,这是院系治理要动脑筋的地方。各位教授有什么样的特长,是什么样的性格,哪些人聚合在一起最合适,类似这样的问题只有各位院长、书记最清楚,也只有你们能处理好。

支部建在基层学术组织中,其作用才能发挥出来。办学没有闲人,每个人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岗位。年龄稍长,又有威信,愿意为大家服务,能把支部书记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样的人就适合做支部书记。如果一味让年轻教师来做,不分工作性质地抓年轻人,势必会分散年轻人的科研精力。刚毕业的博士,如果不能安心在第一线做科研,将来怎么能做一名符合研究型大学要求的教师?用人的问题对于有质量、见成效、能管长远的事来讲至关重要,用人的理念一定要有所转变,要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潜能,这需要动脑筋、想办法。

五、改革要做于细、成于实

事无巨细,方能成实;不务实情,难成实事。做表面文章,受害的只能是我们自己。那么,怎样才能把我们的改革做细、做实?我认为就是要实事求是,凡事不实事求是,不调查研究,轻易做决策,肯定走弯路,这要求我们在做方案、梳理思路的时候,要结合具体实际。兄弟高校的经验不能拿来就用,要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和甄别。在各院系之间,虽然整体性的理念、思路可以借鉴,但各院系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具体问题,情况不一样,肯定不能照搬。学校层面会出台指导性的改革方案,政策到各院系,会留有空间和余地。院系层面要有顶层设计,更要有能落地的具体措施及合理的进度安排,改革才能见成效。

六、改革贵在蹄疾步稳、小步快跑

综合改革是一场长跑,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要求我们,推进改革在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要稳扎稳打,把“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有机结合起来,既不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也不蛮干冒进、急于求成,切实做到蹄疾步稳、小步快跑。具体来说,我们要通过制定综合改革方案,形成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设计,同时,要充分考虑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师生员工的可承受度,制定适合发展实际、目标明确、步步为营的综合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例如,学校层面人事改革有几个大的时间节点:一是今年上半年推进博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和登记,以这项改革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教师岗位聘任;二是年底前完成机关职员制入轨,同时,结合新一轮聘岗,明年要实现机关管理人员的岗位聘任,按岗设职、按岗定职。关于人事的问题,各位院长书记要结合学校大的时间节点,进行提前谋划,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要根据学校大的节奏提前安排和准备。学校的教学、科研改革亦是如此。

七、改革中好的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

最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受到广泛关注。丝绸之路最初的形成,绝对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民间的、市场的需求。而我们的办学、改革也同此理,有希望、有未来的改革要素都来自基层,领导要做的就是营造出好的环境、好的价值导向,教师们自然知道该怎么做。我认为,一定要从约束教师、管教师的旧思路中走出来,约束性的办学,十有八九是要出问题的。在建立导向的基础上,相信老师,让老师放手去做。

成立了基层学术组织,就要赋予其相应权力。工程大学是工信部的基层,工信部会赋予学校一定的自主权,同理,院系也是学校的基层,也需要赋权,需要释放院系的活力,而院系也需要激发每个团队、每个教师的活力,这是一个逐层推进的过程。如果说教师做的不好,教师对于自己的责任不清楚,恐怕就是导向出了问题,这是学院不可推卸的责任,办学的活力一定来自基层、来自教师,抓住了教师,就抓住了激发办学活力的主要矛盾。

编辑:coast  审核:小飞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