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访中国数字仿真的先行者——康鹏教授
作者
李宏 吴韶刚
来源
哈军工纪念馆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5-06-04

分享

4月末,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哈军工纪念馆工作人员拜访了哈军工校友康鹏教授,康教授向纪念馆捐赠了其保存了半世纪的珍贵科技史料,也向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追忆了其痴迷于计算机及仿真运用研制的跌岩起伏、历尽磨难,仍壮志未酬的科研人生,也再次向世人揭开了哈军工人忠诚于祖国、强国兴军的精神与情怀。

访谈一开始,年已八十的康鹏教授就边谈,边熟练地用手机上网,给我们看网上登载他的文章《中国计算机无冕之王——康鹏》。文中引言道,“在官方向社会公布的计算机名人中,个个都是计算机科技成就显赫者。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计算机院士圈子里,个个都有着不俗的计算机成就。但论计算机成就之大、之广、之深,很少有人能与国防大学已退休多年现八十岁的康鹏相比!从此意义上讲,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计算机无冕之王。”

康教授谦虚地笑着,“王”是不敢当,但在计算机的科研上搞了一辈子,还是有一些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的。他顿了顿,接着又道,在所取得的科研成就中,后来应用最广、影响最深就是创立科学工具计算机仿真的成就。

听到这里,我们心中一愣。康鹏教授在哈军工时,对我国第一台通用型晶体管计算机441-B的研制成功是立下了头功的,其发明的“隔离阻塞推拉电路”,不仅解决了计算机稳定运行的问题,后被命名为“康鹏电路”并获新中国1965年首次设立的国家最高发明金奖——毛泽东发明金奖。而这些载入史册的成就仍不是他最为自豪的?

我们的疑问未曾打断康教授讲下去的高亢兴奋劲头。康教授说,他的科研成就靠的是“挤”“捡”“求”三个字。他接着谈起了自己的靠这三个字搞科研的历史。

研制441-B计算机就是靠“挤”。他告诉笔者,在哈军工搞的第一个科研任务就是研制441-B计算机。那个年代是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挂帅的年代。三天两头的是搞阶级斗争教育,是搞红专关系教育。他就利用这些“教育”时间,思想开小差跑到解决441-B计算机难题思考上。走路想,坐车想,吃饭想,睡觉做梦想,无时无刻都在想解决441-B计算机难题上。就这样零敲细打“挤”出来的一切科研时光,使他率先解决了国内无人解决的计算机运算稳定性的难题,哈军工也研制成功首台“可批量生产”的中国晶体管计算机——441-B计算机。

"文革"中仍继续搞科研就得算是“捡”。1965年,康教授又挑起了率37组研制441-C高炮指挥仪的艰巨任务。后来,"文革"席卷华夏,哈军工各级组织涣散。不问政治、痴迷科研的他在“文革”乱世中“捡”得科研时光,那时,康鹏和他的37组是研制441-C高炮指挥仪的真正主人了。正是在研制441-C高炮指挥仪时,他率领37组应用计算机仿真发明反映空中驾驶员瞬间改变航迹的“心理”状态因子智能算法,应用这一智能算法,创下了射击命中率胜似导弹打飞机的世界高炮指挥仪最高射击记录。他创立于“文革”之中的科学工具计算机仿真是他最大的成就,后来他一直搞计算机仿真,搞计算机仿真应用,搞计算机仿真教学,作为计算机仿真研究生的导师带研究生,搞计算机仿真前后十五年。

康教授又接着说,国人不知道在创立科学工具计算机仿真之后,是他率37组第一个应用计算机仿真的。从两者的意义上来讲,441-B计算机的意义更不能与计算机仿真相比:计算机仿真不受时代限制、不受地域限制、不受边疆限制、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使用的科学。他自嘲地说,国人不知道是他创立了科学工具计算机仿真。但都在用计算机仿真:原子弹、氢弹在用,载人宇宙飞船在用,水文、地质、气象在用,高铁、高楼大厦在用,医学、科学在用,讲科学的企业连尿盆、尿布也在用。一句话,计算机仿真的应用无空不入。

早在1980年,康教授成为中国第一位计算机仿真研究生导师。他1981年带着他的两名硕士研究生张晨曦、吴青到了北京准备参加计算机仿真论证会。1982年6月,在国防科委组织召开的航天部计算机仿真论证会上,康鹏作了航天部卫星发射过程可采用计算机仿真的论证报告。

国防科委根据康教授的这一报告,作出了大力发展计算机仿真事业的三项决定:一是航天部应用计算机仿真。并停止进口美国的Hgshare-700混合仿真机。就是这一决定,打开了航天部应用计算机仿真的大门。二是向国防科大下达研制计算机仿真的任务。就是这一决定,国防科大1985年研制出以金士尧教授为总工程师、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银河仿真Ⅰ型机和1995年研制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银河仿真Ⅱ型机。三是康鹏在京筹建系统仿真技术研究所。

康教授搞的计算机仿真和他提出的KP计算方法,其意义不仅打破了美国的封锁,为国家节省了约两千万美元外汇,又解决了331工程任务的应急。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让国防科工委领导由此认识到了计算机仿真这门新兴科学的实用价值和发展潜力。自从1982年这次计算机仿真论证会之后,就把计算机仿真这门科学,正式地纳入到了科研工作的轨道。

在国防大学搞科研,康教授形容是“求”得科研自由。他也取得了两项重要的科研成果:发明了“电话拨码,操控微机”的袁氏话屏和电话/电脑“三呼”追身通信,在国防大学的这一段科研情况他谈得并不深。只是若有所思的说道:“挤”“捡”“求”和科研历程有时也是伴随着与生命相关的代价。

康教授说到这里,叹了口气又深情地缓缓道,“我无比想念哈军工,哈军工就是我的另一个家。我想念入学时的老班长张昭善教授,研制441-B计算机时任组长的刘德祯教授。军工大院留下了我最年轻的时光,映下了我十五年奋进的脚步!”正说着,康教授的手机微信响了,康教授看后告诉我们是国防科大的金士尧教授来信,微信写道:“老康老兄 劳动节好!全家快乐!昨晚读到你的来信,很好呀!祝贺老兄在中国开创计算机事业中的历史性贡献,列入哈军工纪念馆。本人还相信,有朝一日,老兄的突出成就会被中国计算机史所公认!为老兄高兴。顺问全家好! ”

利用这个空隙,笔者又仔细地核对了康教授捐赠的清单,有441-C高炮指挥仪的系统组套照片、计算机仿真、EBC集成电路、DG-1多功机等科研资料和两项国家专利发明证书等珍贵史料。康教授还珍藏了441-C高炮指挥仪实验时进行实弹射击时的原始记录卡,正是他所指的第一次搞计算机仿真实验效果的原始佐证,全面超越了当时装备的苏式高炮指挥仪。

不知不觉中,时间已过午,为不打扰康教授的休息,我们起身告辞,提起康教授已整理好的一袋袋科研史料,似重达千钧,我们深感责任之大,一定要建设好哈军工人最后的精神家园,将他们所捐赠的史料弄懂读透,形成研究成果,并告之世人,让哈军工人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屹立。

编辑:U3_hajungong  审核:U3_hajungong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