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铁路通车的时候,盛况空前,老百姓们全围到火车站去看热闹,稍微有点钱的人,买一张票也不是为了下班回家,而就是想体验一把速度与激情。”“票卖得很好,但座位是有限的,火车头小,能挂的车厢少,但我们说资本是逐利的,挂不了车厢,我们挂人,于是最后,这个吴淞铁路的火车变成了印度火车。”
如此充满画面感的生动语言,信手拈来地将现代生活例子比喻历史上的一幕幕场景,这是王林楠老师讲近代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开通时的情景。因为课讲得有趣,他的课能让200多名上思政大课的同学们兴趣盎然。
每到王林楠的课,在距离上课时间尚有一段时间时,教室的前排就早早地有很多同学来“抢占先机”了,就连中间的几排桌子上,也摆满了用来占座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本,不一会儿,偌大的教室就已坐满了大半。
王林楠老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学生中间美誉度很高。曾有学生在知乎上问,哪位老师的近现代史讲得好,引得同学们纷纷留言跟评:“肯定是王林楠啊!”“听他的课就跟听单口相声一样,老有意思了”“王老师的课是我每周最期待的课了”“感觉他就是一个行走的百科全书,什么都知道!”
幽默风趣,将历史事实以段子的形式、评说的形式呈现,是王老师授课的独特之处。一手打手势,一手拿粉笔,抑扬顿挫的语气,脱口秀式的讲课风格,引领同学们紧跟他的思路回到百年前的中国。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历史其实很有趣儿。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样的授课模式下,学生们学习效果如何呢?王老师在课堂上利用“雨课堂”手机小程序设置了一道选择题,同学们现场用手机作答,现场显示正确率。
除了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渊博的学识也是王老师“吸粉无数”的另一重要原因。比如在讲洋务运动时,课程主要围绕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缺陷与总结反思四个方面展开。通过展示当时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所进行的一系列自救行动,挖掘其在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遭遇失败的深层原因,引导大家对洋务运动进行反思,探索近代中国正确的现代化之路。王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在不触动封建专制统治,没有摆脱外国侵略与控制的前提下,试图通过单一经济层面改革和发展本国资本主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除了讲授教学计划的内容,王老师并不会局限于讲述史实本身。历史专业科班出身的王林楠,知识版图囊括七大洲四大洋,贯穿古今中外。从史家正言到奇闻轶事,再配上颇接地气的“金句”点评,三言两语便引得课堂笑声连连。在讲到洋务运动兴建的湖北枪炮局时,他为大家介绍了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为使用的步枪:汉阳造。“这步枪的原型其实是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当年在德国与毛瑟一起竞标作为德国国防的单兵作战武器,结果落选了,那已经投入了这么多钱怎么办呢,就卖给了非洲、土耳其以及我们的清政府。”而在讲到这一时期创办的其他民用企业时又提到:“知道今天特别牛的招商银行吧,其实它的前身就是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下属的一个金融机构分支。”讲到清政府派遣幼童出洋学习时则提到:“严复这个人,相当厉害,在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留学,是班里的第一名,拿到了博士学位。当时他班里有个同学叫伊藤博文,是班里的第七名。伊藤博文回国后做了内阁首相,我们的严复回国后,在北洋水师学堂做了总教习。”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王林楠老师的课堂上,我们能感受到师生之间充满了积极良性的互动。王老师从不站在讲台上讲课,而是更喜欢站在第一排前宽敞的空地处,并不时延着过道走到同学们中间,最大程度地贴近同学,观察同学们的课堂状态与行为习惯。在谈及自己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时,王老师说:“我的教学思路就是师生互为主体,我能够尽自己所能,传输知识与正确的思想,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他们的每句话,每个动作,可能对我来讲都是一种反馈。而我很需要这种反馈。”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王林楠老师深知一门近现代史课程对于塑造学生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重要意义,“只有深刻了解我们国家的过去,才能更好地拥抱未来。”“通过这个思政课,我想让学生们能够对国情国史有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通过学习,得到一个对整体史观的掌握,然后从里面发现或总结出历史规律。当然最终还要落实到现实,因为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想要前进的话,就必须要回头看清楚我们的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