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上午,2018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哈尔滨)在我校启航活动中心阳光大厅举行开幕式。教育部副部长孙尧、黑龙江省副省长孙东生,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参赞陶洪建,省政府副秘书长邢爱国、省教育厅厅长赵国刚,哈尔滨市副市长陈远飞等领导出席会议。
来自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新加坡、德国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145位专家学者,围绕材料学、人工智能两个战略性科技领域,从产业、学校、研究机构各个层面展开讨论,为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多元合作提供“世界方案”,形成中外产学研用良性互动、务实高效、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
校长姚郁主持开幕式。他向各位来宾表示欢迎,并代表会议组织方向孙尧副部长、教育部国际合作司、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及为会议做出贡献的所有人员表示感谢。他指出,国际社会越来越认同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参会的各方嘉宾、学者开展深入交流与积极互动,求实求新,建立合作关系,形成持久长效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促进彼此发展,实现共同繁荣,以切实的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白俄罗斯国立信息与无线电大学纳米技术实验室主任果洛克·戈那金·格尔金耶维奇,俄中友协副主席、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副所长安德烈·弗拉基米尔罗维齐·奥斯特洛夫斯基,乌克兰哈尔科夫航空大学校长助理马尔科维奇·谢尔盖·叶夫格尼耶维奇先后致辞。他们介绍了各自在产学研用领域的特色优势,希望双方增进传统友谊,发挥各自优势,为高校和企业建立持续合作的机制和桥梁,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和层次,推进双方产学研用合作交流迈上新台阶。
孙东生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会议召开表示祝贺,感谢教育部和中外专家学者对龙江发展的关心、支持。他指出,黑龙江省始终坚持“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的思路,全力推进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型材料、现代农业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和传统优势领域的产学研用有机融合,努力打造促进高校技术成果产业化,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发展环境。同时,黑龙江省作为中国对俄经贸合作的前沿和纽带,具有与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地缘优势、产业优势、人文优势,双方在经贸、科技、文化等多领域合作历史悠久,合作基础坚实。黑龙江省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引领高校融入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孙尧在致辞中指出,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进入历史性交汇期,这对中国的发展既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是严峻挑战。他表示,本次会议的召开,是推进多边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国际多元合作,要聚焦产业和经济发展,聚焦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是关键路径。会议开启了以各国高校为依托的产学研用国际合作新局面,各国参会代表交流思想和技术,共同推动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将通过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创新,积极推进“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实现多元主体的合作共赢,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开幕式上,孙尧副部长、孙东生副省长、姚郁校长与华盛顿国际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余文华教授共同为教育桥——国际引智在线平台和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
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人、自动化学院副院长赵玉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按照“需求牵引、应用驱动、基础支撑、特色发展”的思路,采取“人工智能+船海核特色”交叉融合发展路线,推动人工智能和传统优势学科深度融合,探索构建船海核领域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组织运行方式,力争建成国际一流、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研究院。
副校长张志俭代表学校签署三个协议:与白俄罗斯国立信息与无线电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签署2018-2019 合作路线图;与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在随后的三个分会场讨论中,学者们分别围绕船舶和海洋工程结构及防腐防污材料、新能源及特种功能材料、人工智能三个主题展开探讨,为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在相关领域合作交流提供平台,为合作意向沟通与项目洽谈提供便利,促进意向明确的相关方签约,推动形成相关领域合作机制。
开幕式前,与会领导与专家学者在启航活动中心四楼贵宾会议室进行了座谈。
2018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分别在南昌和哈尔滨设两个会场,哈尔滨分会场由哈尔滨市人民政府、黑龙江省教育厅和我校共同承办。
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在材料学、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战略性技术领域,共建联合研究基地、工业园、研究院所、实验室等实体性合作机构,并深入开展项目合作、课程培训与人才培养、会议研讨等活动,奠定了良好合作基础。
本次会议全面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协力深化中外地方合作和人文交流,务实推进我国和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重点在材料学、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专业领域,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共同搭建学科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平台。
我校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人工智能领域率先开展专家系统研究,2002年国内第一个水下智能机器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我校获批建设,在生物特征识别和人工智能学术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我校在海洋自主无人智能装备领域聚焦发力,在水下机器人集群、水面无人平台等领域保持技术领先;在数字化智能制造领域,研制的数字化发动机将传统设计向预测设计转变,通过软件可实现各系统的系统设计与同步测试;同时,在大型核电站仿真、数值水池、智能船舶等技术实现了技术突破。
在本次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中,我校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优势,搭建材料科学与技术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平台,推动中俄白乌等国家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面临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形势,学校主动为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