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船院故事】难忘激情燃烧的岁月
——追忆哈船院知青点对军工子弟的培养教育
作者
杜洁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6-11-10

分享

1977年恢复高考,在国人的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个对很多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历史拐点上,哈船院肇源知青点的军工子弟们在学院党委的支持下,投入到十届高考大军当中,演绎出一段激情燃烧的难忘岁月。

1977年9月,知青点带队老师换届。学院党委决定派我(时任海建厂厂长)担任总带队老师,同时还有五系副主任孙文光同志、学工部的季淑珍同志、校医院孙淑娟同志及一系实验员小程同志共同参加知青点工作。当时知青点分为两个点(一个老点、一个新点),共有知青50人。我们接班之后,就得到要恢复高考的消息,知青家长也纷纷反映这个情况。经考虑研究,我们决定在保证把秋收工作做好的前提下,要抓好高考的复习准备工作。如复习动员、聘请辅导老师、准备补习资料等等。当秋收结束之后,我们就开始全天复习。补习文化课请老师讲课,内容包括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等。知青们热情很高,积极参加学习。他们将这次文化补习当作难得的机遇。学院党委和院领导全力支持,非常关怀知青点复习和高考的相关工作。经过我们的沟通协调,也获得了当地公社、大队领导的支持。当时辅导老师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是学生家长,二是学院领导派基础课老师来知青点授课。我们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到政治课的复习资料。来自各方的支援和帮助为知青点创造了良好的复习条件。

在学习管理上,我们规定每天8小时学习。中午要午睡,由带队老师负责监督,以保证学生有充沛的学习精力。晚饭后,还要坚持晚自习,农村晚上用电不能保证,就用油灯。在这里除知青复习积极性高和带队老师的努力外,还应特别提到学院派来的辅导老师和家长的关怀和支持。当时正处于寒冬季节,温度在零下二、三十度,室内没有暖气(只靠火炕、火炉取暖)。饮食条件也较差,前来帮助复习高考的老师和家长完全是义务性的,没有任何报酬。原七系主任刘长禄教授,住青年点两、三个月,帮助组织高考复习,被称为“教务长”;一系老师胡洪增同志也是长时间帮助辅导教学,还有陈宽教授(后在镇江船院任校长)、电子系陈世渠教授、化学系刘山宗老师、社科系黄山教授、四系副主任高寿祖同志等,都先后来青年点做过辅导。此外,学院还派来张国华、谢英奎、黄德波、刘云卿等几位老师及院党办的徐尔贤同志(教语文)、教政治课的闫宝富同志等,他们虽不是知青家长,但仍满腔热情、不辞劳苦、不计得失、全心全意为知青高考做贡献。

此外,我们在解决复习资料和摸拟考试题问题时,许多知青家长做了很大贡献。家长贾慧民同志到处收集资料,与上海、长沙、西安的一些大学同学联系,积极收集资料。孔庆祥、刘冠一、闫明玺等几位家长利用业余时间刻蜡纸、油印,并装订成册,派人送到知青点。尤其令人感动的是这几位家长的子女在77届高考录取后,他们仍坚持继续为78届高考知青复习刻印辅导材料。

1977年11月、12月进行高考。当时规定高考分为初试和复试两轮考试。初试阶段肇源县全县合格考生总共24名。我院知青点考生占16名。初试之后,我们发现考生们普遍数理化成绩突出,而语文成绩偏低,影响了总成绩。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到县教师学院求援,请来两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经过他们的辅导,考生们在复试中语文成绩有所提高。在77届高考招生中,我院知青被录取12名,成绩优异,知青和家长很受鼓舞,也进一步提高了未被录取知青复习的积极性。

在77届高考之后,我们立即组织知青在极寒冷的冬季去松花江边砍柴。当时已是零下三十度左右,知青们早上三、四点钟出发,步行到20多里外的松花江边砍柴,要把烧柴准备好,以保证生活条件为下一轮复习高考做准备。

在总结77届高考复习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全力组织迎接78届高考复习的工作。县知青办也不再要求知青要有年250个劳动日才能获得参加高考的资格,更提振了大家复习应考的信心。

由于77届高考录取走了一批知青,又被征招了9名知青参军,此时知青点只剩下30人左右。同时,一些家长因工作原因不能参加辅导。在此种情况下,知青点得到了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又从基础课部和各系派老师来做辅导,包括陈士渠教授、范晓红老师、胡洪增老师等。还聘请了哈市十三中特级数学教师朱霖生老师。其中,最缺乏的还是语文老师,决定由院党办的徐尔贤同志来知青点辅导语文。她晕车很严重,当时要乘学院的送货车来知青点,路上要走5个小时,她仍旧坚持到知青点做辅导工作,着实令人感动。

知青点的高考复习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78年高考的同时,中专(师)职校也开始招生,我们根据考生原来的文化基础和复习情况,由辅导老师和家长、知青共同研究报考志愿。由于各项工作做的细致周密,在各类考试中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记得在中专(师)考试过程中,发生一件事令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中师考点在县茂兴公社,参加中师考试的一位女知青忘记了带“准考证”,因为不在一个公社,距我们知青点有二十多里地的路程,这位女知青当时急得直哭,正好学生家长孔庆祥同志在场,他借了一辆自行车去知青点取,由于雨天有的路段不能骑车,他只能扛着自行车走了十多里路,终于在考试入场前把“准考证”给取回来了。这位家长的行动感动了所有的老师和知青,也鼓舞了考生的热情和信心。

在这里,我还想提一下高考查分问题。78届高考之后20多天没等到考分信息。因我们知青点离县城有70多里地,信息比较闭塞,我们只能主动去查分。我们步行10多里地到汽车站,再乘公交车到县里已是下午5点多了,我们直奔县教育科,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明早就去地区招办查分,我们来得正是时候。经了解,我们点有4名考生成绩都距高考录取分数线差几分,我当即表示这4名考生的分数都要查,并立即赶写查分表,经县里报到地区再到省招办。高考已开始录取,我们还没收到查分情况。家长和知青都很焦急,我决定请学院给派车,由我去双城省招办高考录取点了解情况。省招办的同志听说我是知青点的带队老师,热情地帮助我查询4名考生的考分情况,结果有3名考生查分都比原分增加了4至5分,达到了录取分数线,已被高校录取(只有一名考生未达到录取分数线而落榜),我和家长、考生们都很高兴,也很激动,知青们终于有了上大学的机会。

此外,中专(师)的录取结果也一直没有消息。当时,有位曾担任第二届带队老师的贾惠民同志(校医院大夫)说她可以陪我去绥化地区招办了解情况。我们一大早就乘火车赶往绥化,绥化招办的同志说:“你们点有位同学报中师,因报中师专业的人数已录满,按分数她排不上,外语专业名额未满,如改报外语(英语)专业,即可录取。”我们当即决定改报外语专业。这位考生最终被外语专业录取,后来在一所很好的中学担任英语老师。

1978年,哈船院知青点的知青们在各类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有9名知青考上了大学,5名考上了中专(师),还有几名考上了职校。

哈船院知青点给当时在知青点生活和工作的同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尤其是当年的知青,他们经过艰苦的锻炼,在贫下中农的教育下学会了生产劳动,在学院党委和学院领导的关怀下,先后派了五届带队老师直接领导和关怀,还在家长和学校派的老师培养、关怀下补习文化课,多数知青考上了大学及各类学校,还有一些光荣参军。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哈船院知青点培育出来的军工子弟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成绩。有的当上了大学老师、中学老师,有的成为国家科技工作者,有的在医学界小有名气……这些从知青点走出的青年们逐步成长为国家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作为当年与他们一起生活、战斗过的师长,每每回忆起那段充满激情的奋斗岁月,都忍不住激动、鼓舞,看到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的欣慰。

(由于回忆的是几十年前的往事,内容不准确之处,敬请谅解。)

编辑:B_lijiaheng  审核:B_lijiaheng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