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哈船院进入全国首批重点大学40周年。40年前的春天,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为新时期的科教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是在这一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之一,成为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哈船院借改革东风,秉承哈军工的优良传统,始终肩负为国防现代化服务的使命与责任,以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潜心努力,取得了辉煌成果,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今日之哈尔滨工程大学打下了雄厚的地基。
稽古振今,士风一奋。值此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让我们致敬历史,细细聆听曾经参与过哈军工、哈船院建设的老教师们讲述往事,感受激情昂扬的岁月,探寻过往的教学经验,凝练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成功之道。尤其这些故事里封存着他们奋斗的青春与心血。就像本期讲述者杜洁老师,虽已八十高龄,唯恐记忆衰减,历时一年,将哈船院筹建过程和教学经验总结成文,期待为历史的辉煌留下印记,为今日发展再尽心力。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是在197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分建时,以海军工程系的完整建制为主体组建起来的高等院校。当时中苏边境紧张,中央军委决定“哈军工”内迁,有些院系进行了分建,如空军工程系(一系)迁往西安并入西北工业大学,原子工程系(二系)调往重庆,海军工程系(三系)则组建船舶工程学院,由国防科工委、第六机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六机部”)共同领导组织筹建工作。
在上级领导重现关怀下,组建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当时组建哈船院的领导成员有:林毅,原北京空军副司令员,少将军衔,后任国防工科委第三研究院院长,由北京调来负责筹建学院工作,任领导小组组长。卓明,原“哈军工”领导成员,任筹建组副组长。此外,还有原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党委书记王松如、系主任冯捷、系党委副书记齐琪等。1970年底,海军派来一个工作组,协助学院领导进行筹建工作。海军副司令员周希汉中将还到学院检查了学院筹建情况,并对处级以上干部做了动员讲话。
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力地推动了筹建学院的各项工作。在院筹建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很快学院就组建了系领导机构,各系又按专业建立教研室。由于机构健全,学院的筹建工作得以迅速有效地开展。
积极选调教职工,充实加强学院各项工作力量。
原海军工程系有10个专业,教职工只有347人,包括党政干部、教辅人员、后勤人员等。要办一所大学,其教学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如何充实教学力量和管理人员是筹建工作中面临的十分迫切的问题。当时“哈军工”内迁,由于受文革一些错误思想的影响,大批干部、教师不符合南迁去长沙的条件。哈船院领导克服各种困难,一是从原“哈军工”的教职工队伍中选调教师、干部充实到哈船院的教职工队伍中来,从筹建开始到1972年共调入1769人,原“哈军工”教师占了全部教师的80%;二是从被下放到农村或建设兵团去参加农业劳动的原“哈军工”毕业生中选调了几百人,大大充实了教学力量。事实证明,这是一项非常正确的决定,为学院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几经周折,最终确定办学地址。学院筹建初期,学校地址曾被定为武汉市。当时国务院还曾下文为学院命名为武汉船舶工程学院。学院各单位都已做好南迁的准备,各实验室把实验设备打好包装,一旦选定校址即可南迁。六机部计划把武汉船校的校址划归哈船院。后来了解到武汉船校面积很小,根本容纳不了学院的需要,而武汉又没有其它合适的地址,在武汉建校的计划就此作罢。从1970年开始学院就派人到南方各地选址,其中还有四川阆中,但这个市当时连火车都不通,交通很不方便。就这样,校址成了老大难。最后,经院领导小组研究,林毅院长明确指示:学院就留在哈尔滨,利用“哈军工”的校址办学是最佳方案。
当时许多干部、教师一心想去南方,留哈办学的思想阻力很大。院领导决定召开部、处、系领导干部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分析,统一了思想,决定留哈办院,并由各单位做好教职工的思想工作。学院领导把留哈办院的意见上报六机部、国防科工委,经上级批准确定留哈办院。国务院又下文把学院的名称改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同时,由于“哈军工”南迁,原来的教学楼、学员宿舍楼全部划归省军区管理。经过学校争取,上级领导批准,从省军区划归给哈船院一部分教学楼、学员宿舍和部分教工宿舍楼,这就解决了办学校址的问题。实践证明,留哈办学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为哈船院办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开办教师培训班,提高师资教学水平。
在筹建过程中,学院从农村(兵团)调回二三百名原“哈军工”毕业学员,其中64、65级学员,特别是65级学员,由于上学时间短,一些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没有学到。但这些学员本身学习素质是很好的。所以,学院决定开办教学培训班,给这些学员补课,为他们担任教学工作做好准备。这些同志都很努力,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也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由于形势的发展变化,教学内容也做了相应改变。如六十年代以前,大学外语主要是学俄语,到了七十年代,外语课改为英语,许多老师对英语不熟悉。还有电子计算机,也是新兴的知识,很多老师都不很了解。学院就采取轮流培训的方式,帮这些教师补学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为之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在筹建过程中,积极承担国防科研和造船工业的科研项目。
学院筹建初期,国内高校都已停止正常教学。哈船院领导排除了各种干扰,全力支持各专业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包括有为海军潜艇所需的射流水位调节器7103项目深潜器、浮力定深、051导弹模型、为海军设计制造的首条舰艇减摇鳍等。此外,学院还承担了重大科研项目如718-27分系统,即发射周际导弹落点测量系统的设备。经过实弹射击验证,我院设计与制造的设备性能良好,完全达到要求,受到国家科技大会的嘉奖。
学院在承担国家各项科研任务中,既为国家做了贡献,也在实践中培养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
学院招收了第一批工农兵学员。
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学院领导的统筹、全院教职工的努力下,经过两年多时间,学院的筹建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具备了招生条件,这在当时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当1972年国家决定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的时候,许多教师思想顾虑还是很大。考虑到哈船院是刚刚筹建的大学,他们担心能否适应新的教学要求,特别是招收的工农兵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如何搞好教学工作存在担忧。当时还有一条规定,工农兵学员上大学不仅仅是接受大学文化科学教育,还要承担“上、管、改”的任务,即是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把学校和老师作为改造对象。这就更增加了教师和干部的顾虑。学院领导针对教学人员的顾虑做了大量思想工作,使教学人员增强信心,积极做好教学的各项准备工作。
学院针对学员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上和教学各个环节照顾到学员的接受程度,对原有文化程度低的学员加强个别辅导,教师深入班级有针对性地辅导答疑,深受学生欢迎。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生产管理,甚至第一线实习,都有教师的热情关怀和指导,使学生在课堂上和实践中既得到理论知识,也掌握了生产技能。这也有效地改善了师生关系,增强了师生感情。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刻苦学习、遵守纪律、尊重老师,师生关系融洽,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院自1972年开始招生到1976年,先后招收了5期工农兵学员,这些学员都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被分配到国家各个工作岗位,在实践中受到使用单位的重用。
(作者:杜洁,1931年生人,原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校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