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船院故事】永远的纪念:写在老院长林毅将军逝世十五周年之际
——写在老院长林毅将军逝世十五周年之际
作者
黄胜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5-09-18

分享

【编者按】1975年,经六机部558号文批复,我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开启了勇担使命、不畏艰难、抢抓机遇、困境崛起的创业征程。回望40年前的激情岁月,哈船院人面向造船工业和海军现代化建设,以卓越的办学成就发展为全国重点大学,为我们今天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哈船院在学校整个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是学校文化宝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2015年,党委宣传部发起“寻找过去记忆,讲述船院故事”主题征文活动,得到各界师生校友的热情响应。工学周报自本周起开设“船院故事”栏目,与广大师生一起在回顾往事中汲取前进力量,在文化传承中努力向上生长。

林毅,生于1917年10月20日,陕西华县人。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入党,抗大四期学员。在革命部队先后任参谋、作战股长、团副参谋长、团长、分区参谋长、师参谋长等职,1948年后任华东军政大学处长、空军师长、北京军区空军参谋长、国防科工委第20基地副司令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三分院院长(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七机部三院院长、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核心组副组长、国防科委七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国务院六机部副部长兼七院党委书记、院长、顾问等职。

2000年10月31日,林毅将军在北京逝世。值此将军逝世15周年之际,让我们共同缅怀我们敬爱的老院长。

1966年“文革”前夕,哈军工脱军装集体转为地方院校。1969年底,按照中央决定,哈军工分建后的海军工程系划归海军由六机部领导。1970年12月1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关于二、四、六机部所属高等学校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明确哈军工海军工程系(三系)分建后组建船舶工程学院。1971年9月,林毅将军从北京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三分院来到哈尔滨,负责筹建船舶工程学院,任筹建领导小组和党的核心小组负责人。作为船舶学院的首任院长,在任期间,他高瞻远瞩、大胆决策,解决了筹建过程中的几件悬而未决的大事,他坚持“边建边干,立足就地办学,当年开始招生”,对哈船院的创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林毅院长率先抓校领导班子建设,配齐了学院的各级领导。1971年10月,他在学院筹建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提出“建立一个革命化的领导小组”的目标;同年11月2日,黑龙江省委常委会决定成立中共船舶工程学院党的核心小组,并成立政工组、训练组、院务组和6个系等领导班子。林毅院长毅然任用了一批骨干教师负责教学和科研组织领导工作,并十分重视领导班子思想建设。他在学院第一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批判纠正校内极“左”思潮,为学院筹建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和思想保证。

第二,着力解决校址、校舍问题。1970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将学校命名为武汉船舶工程学院,并确定利用武汉通讯学校旧址办校。故此,学校对设备仪器进行了拆卸、包装,人员也做好了整装待发的准备。1971年2月,学院筹建处向六机部及海军党委报告选址问题时,指出:“由于院址未定,在领导关系、人员思想及教学、科研、生产等方面都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并提出“如果目前院址一时还定不下来,暂不能搬迁,也急需在原哈军工的房子中再借一部分,以利筹建工作的正常进行”。经过调研,武汉通讯学校的校园及发展面积远达不到船舶学院的需求,即使另选新址也很难满足学院未来发展的需求。1971年12月,学院向六机部汇报学院选址和基本建设规划方案时,提出“请六机部审批后,速报中央计划会议批准,以便组织实施。如果不能批准,请考虑学院办与不办的问题,现在的状态不能再继续下去了”。都展现了林毅院长高度负责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1972年初,学院党的核心小组达成立足哈尔滨本地办学的共识。林毅院长在认真做好群众和领导班子成员思想工作的同时,亲自率领人员向六机部领导汇报,并以六机部名义向海军报告;同年5月,海军党委向国务院李先念副总理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做了《关于解决船舶学院校舍的报告》;8月,中央军委(72)国发64号文件批复:“同意从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校舍中拨19万平方米给船舶工程学院”,以林毅院长为首的校党委领导果断的决策使校址、校舍问题得到了及时的解决,为哈船院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解决师资队伍问题。“师资队伍是办学的基础”,在林毅院长的亲自关怀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学院调入了大批专任教师。对选调留校的六四级、六五级毕业生在参加一年工厂实践锻炼后全部集中脱产学习,重新补学“文革”中落下的课程,并选调水平较高的教师上课,对调入的六二级、六三级毕业生采取在职进修的方法提升专业水平。同时,将哈军工南迁时留下的一部分“有问题”教师选调进学院执教。1974年初,林毅院长顶住“文革”的极“左”压力,坚持推进学院建设工作,毅然任用了一批骨干教师负责各系教学和科研组织领导工作,并对“批林批孔”运动予以驳斥:“目前我们学院为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错又在什么地方?若有问题找我林毅负责,不要揪住基层干部不放。”林毅院长的坚持原则和敢于担当很好地鼓舞了教师队伍的工作士气,他的英明决策弥补了师资队伍的断档,为学院的发展蓄积了力量。

第四,以人才培养推动学校发展建设。1972年,国家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进入大学学习。我校对在院址未落实、教师缺乏的条件下,是否具备招生条件有不同的看法,不少人认为不具备招生条件,而林毅院长力排众议,认为“只有人才培养的过程才能牵动学校的全面发展”,学院党的核心小组作出了“边建边干,立足就地办学,当年开始招生”的决定。这一决策的实施,以“招生、开学、教学”为中心,调动起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在1972年学院第一学期开学之际,学校教职工已经发展到1500多人。学校在校本科学生数量逐年递增,由1971年的0人发展到1976年的1300余人。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我校当年招生600余人,在校生达到1800多人。1975年,林毅院长调任北京七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时,我校教职工队伍已发展到1800多人,并新建了一批学科专业,科研项目和经费也有所增长。林毅院长为学校的发展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林毅院长调任和退休后仍然关心着学校的发展建设,曾多次回学校视察、指导。2000年8月,他最后一次回校时身体已经不是很好,他特意与学校时任校领导刘志刚、邱长华交流了学校的发展意见,指出,学校应明确为造船工业和海军建设服务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密切与大船厂、部队的联系,保持学校的办学特色。“要下功夫、花气力,培养与吸引相结合地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已83岁高龄的林毅院长对学校的关怀和期望令人动容。作为留在学校的64、65级回炉班成员之一,我有幸见到了林毅院长,他当时的音容笑貌和对我们工作的鼓励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间。

林毅院长2000年10月31日在北京因病去世后,中国造船编辑部出版了《蓝天碧海——林毅将军纪念集》一书,来纪念他对祖国航空航天事业和造船事业的突出贡献。值此老院长逝世15周年之际,碧海蓝天作证,我们永远怀念他。

编辑:赵琳琳  审核:小飞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