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优秀的教师身上有什么不同的能量,他们是如何培育新人,如何提携后学,如何推动学科发展……让我们通过“铸魂强师”栏目,走近哈工程新时代的奋斗者。
他是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指导学生团队屡屡斩获超一流科创竞赛大奖。他是“全省优秀教师”“教育部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培养的学生曾获“嫦娥三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他就是材化学院教授、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巫瑞智。

服务国防 紧跟前沿 不断突破航空航天材料的“天花板”
2006年,巫瑞智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哈尔滨工程大学工作。
老家福建的巫瑞智是一个地道的南方人,不远千里从南边来到大东北,看重的正是学校在国防领域的突出贡献与学科实力。他选择的研究方向同样是出于这个考量。
“装备轻量化是国家和国防的重要战略需求,镁锂合金是目前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可以满足航空航天等重大装备材料轻量化需求。”从入校工作起,巫瑞智便跟随材化学院的张密林教授一起开展镁锂合金材料研究,盯住这一课题,持续了近20年。
航空航天领域“克克计较”,镁锂合金是轻量化选材首选,但却有3个致命弱点:一是弹性模量偏低,“也就是刚度低,在受力环境下容易变形”;二是电磁屏蔽、阻尼等功能性与力学性能之间此消彼长,难以兼顾;三是耐腐蚀性能差。这三个难题不解决,镁锂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很难“大展拳脚”。
针对这三个关键难题,巫瑞智开展镁锂合金的结构-功能一体化研究,以新型强化特征组织突破模量低性能瓶颈,使模量提升40%;以多元多尺度微结构破解阻尼和电磁屏蔽不足难题,将阻尼/电磁屏蔽性能提升一倍以上;以多功能耐蚀涂层攻克耐蚀性极差难题。曾获中国稀土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菱镁行业协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际镁科学与技术奖(International Magnesium Science & Technology Award)2022年度青年奖。
基于领域的不断深耕,他在轻量化合金领域发表ESI热点论文5篇、高被引论文13篇,目前个人H因子达53,助力学校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回顾自身的成长经历,从起步协助开展科研、到从无到有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再到3年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开展独立研究、担任学科带头人,如今进入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成就榜,巫瑞智认为,站在国家需要和国防需求,为国家和国防建设服务,是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从实验室走到应用场 培养解决行业真问题的答卷人

巫瑞智指导的学生团队在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上入选“我最喜爱的项目”
在2023年度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斩获金奖,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上入选“我最喜爱的项目” ……近3年,巫瑞智指导的学生科创团队横扫三大科创竞赛,实现了最高奖项“大满贯”。
为何能有如此亮眼成绩?“关键在于‘三真’——提炼真问题、解决真需求、实现真应用。”巫瑞智将自己的科创育人经验总结为“创新+产业+商业”全过程链条化培养模式。
创新——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了解自己的科研项目,结合前沿的理论研究,激发他们的创新想法,并为他们提供实践平台。
产业——鼓励学生与行业内头部企业人员直接互动交流,针对行业的实际需求寻找解决方法,形成科创项目。
商业——要求学生的科创项目在参赛前必须经过商业路演。“能通过商业路演,就说明这个项目确实可以转化为产品。”巫瑞智解释说。

巫瑞智与第十八届“挑战杯”特等奖“御磁坚盾”团队
整个链条贯通下来,学生的科创项目具有很高的成熟度,随时可以应用于产业。第十八届“挑战杯”特等奖“御磁坚盾”团队正是经过这样的研发历程,在国内首创超轻高强韧镁锂基电磁屏蔽材料,被团中央选为“挑战杯”闭幕式汇报的4个优秀作品之一。
回忆起参加路演的情形,团队负责人郭政佑记忆犹新,“在工信部组织的2023年‘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路演,我们的项目在开幕式上亮相展示,这极大提振了我们团队的士气和信心。”在现场与投资人的交流,也让团队对于如何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培养学生的科创能力,不仅仅是培养他们在实验室里的创新能力,还要培养他们作为项目负责人对技术的产业推广和创业能力。”巫瑞智说。
学校倡导培养“工学并举”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巫瑞智看来,学是理论基础,工是行业应用。不做无用的科研,这是巫瑞智的科研信条,也是他传递给学生的核心理念。
“科学问题和工程问题同样重要,要运用科学原理解决工程问题,从工程实际中提炼科学问题。”巫瑞智始终坚持做有用的科研,“虽然我从事的是基础研究,但我要求自己为开展的研究课题找准应用背景。”
“行业是我们科研服务的对象,必须深入其中。”巫瑞智的很多科研成果都实现了转化,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5件,同时参与编写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共4件,其中包括《镁锂合金铸锭》国标、《镁锂合金板材》行标等。
与企业的合作是双向的。巫瑞智从企业的需求中发现科学问题,并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硕博士,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企业则为巫瑞智的科研提供资金与实践场所。凭借多年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成果,巫瑞智深受企业信任,在中铝集团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等多个企业担任特邀专家,还担任先进铝合金技术协同创新联盟的理事。
因材施教 以身示范 他带领青年人才跳出“舒适圈”
2024年毕业季,学生投票选出12位“我最喜爱的教师”,巫瑞智榜上有名。在获得的众多奖项中,巫瑞智觉得这个称号最重,“含金量满满”。“因为这是学生真情实意选出来的,这比任何一个奖项都让我感到满足,金牌银牌都不如在学生心目中的奖牌。”对巫瑞智来说,学生的认可是最大的荣耀。
巫瑞智培养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和特质,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尽力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既要“顶天立地”也要“脚踏实地”。这其中有从大一的“科研小白”成长为全能“科创大咖”的科创竞赛获奖者,如郭政佑;也有成长为航天技术攻关人才的专业硕士,如焦云雷。焦云雷是嫦娥三号机械机构部分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曾获六部委联合颁发的嫦娥三号任务突出贡献者、航天集团航天贡献奖。

巫瑞智与其指导的方子铭团队
在巫瑞智看来,教师如同“摆渡人”,带领学生一起闯过难关,解决难题,让他们获得知识与能力,到达成长的彼岸。在学生看来,巫老师是个非常勤奋的人,他的以身作则给了学生最佳示范:晚上提交的2万字论文,第二天一早5点钟就能收到巫老师的回复,文章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批注,一个标点都不会放过。有学生不能专注于学业,巫瑞智就让他课余时间“常驻”实验室,亲自督促,直到几个月后养成学习的好习惯……“看到老师这样认真,我们自然也不敢偷懒。”“一篇稿子反复打磨修改,从巫老师身上,我学习到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曾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的方子铭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在巫瑞智老师的指导下,科研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巫瑞智带领《材料分析测试技术》课程教师团队进行教学讨论
如何看待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巫瑞智认为,“基础不好没关系,只要学习态度认真端正,加上老师的积极引导,就能成才。”他的引导主要以行业需求为牵引,带领学生做有用的科研。“科研工作是枯燥的,但是只要让学生明白他做的工作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他们就能坚持下去。”外部需求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促使他们自发去研究。他培养的研究生多人次获得了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优博/优硕学位论文奖、国际先进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作为团队负责人,巫瑞智对于青年教师的带动也不仅仅局限于项目的合作,更在于营造积极进取的团队文化。他常常劝诫青年教师不要有畏难情绪,“不要只满足于伸手就能摸到的成果,一定要跳起来够一够,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要走出舒适区,寻求突破。”在他的鼓励与鞭策下,团队在2024年获得黑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培养青年教师与培养学生一样,都是长期的过程。”巫瑞智持续关注着团队青年教师的成长,不断提升他们在学术研究、教书育人、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学院的组织下,他多次举办讲座,为青年教师分享科研与教学经验。

巫瑞智作为发起人之一,成立镁合金青年委员会
开放合作的科研态度有助于拓宽视野、提升核心竞争力,巫瑞智总是鼓励大家“走出去”了解世界。“局限在自己的学术小圈子里,思维容易形成定式,与其他团队、专家进行交流,容易开阔思路,激发研究灵感的火花。”以开放的视野与心态进行学术交流,助力巫瑞智迈上更大舞台。他作为发起人之一,成立镁合金青年委员会,担任主任委员,在重庆大学、上海交大等举办7届“镁青会”;作为会议主席,主办4届全国先进镁合金青年科学家论坛。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电视台专题报道塔什干国立技术大学与巫瑞智团队的科技合作
通过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巫瑞智在学术圈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逐渐扩大。他与塔什干国立技术大学科研团队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生、研究人员互访、数据交流共享等方式展开合作,共同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受到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电视台“一带一路”专题节目的报道。同时,在双方团队深度合作的推动下,学校与塔什干国立技术大学于2024年1月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开启了全面合作新篇章。
为深入贯彻“五个坚持,五个注重”办学原则,自去年年底,学校持续推进“学科攀峰”行动,鼓励通用学科融入特色领域,凝练具有“三海一核”特色的尖端学科方向。巫瑞智表示,下一步,要重点在船海领域装备轻量化方面开展跨学科合作,打造具有鲜明船海特色的交叉学科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