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先锋教科团队:记卫星导航系统国家级精品课程团队
作者
霍萍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1-12-01

分享

“千里眼”是古典神话名著《西游记》中玉皇大帝麾下的一员大将,在现代,人们利用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定位,给人类装上了“千里眼”,卫星导航系统课程就是教授这方面知识的很“酷”的课。

我校卫星导航系统课程不是简单“玩酷”,“纵”——植根深厚的导航、制导与控制国家级重点学科土壤与雄厚的教学、科研传统积淀;“横”——紧密追踪卫星导航技术前沿,引用双语、外教教学,用案例式、启发式、研讨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感染学生,系统采用“传统板书+电子教案+双语教学”教学模式,注重实践环节,通过增设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一门学生感兴趣、学得透、受益大的国家级精品课。

根深“苗”壮:校级、省级到国家级的“三级跳”

2008年,卫星导航系统课程在仅一年的时间里,顺利完成从校级、省级到国家级精品课的“三级跳”。“这门课之所以能‘过关斩将’‘连中三甲’,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植根于导航、制导与控制国家级重点学科雄厚的学科实力和多年来深厚的科研积淀,这也是很多国家级精品课的一个共同特点。”团队负责人、现自动化学院院长赵琳和团队教师程建华先后这样告诉记者。

“前辈教师在科研实践、课程建设、授课方式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这些是成就今天这门精品课的宝贵资源。”植根于深厚的学科土壤,卫星导航系统课程具有起点高、基础牢、底子厚的先天优势。

导航、制导与控制国家级重点学科是我校具有传统优势的“拳头”学科,由1953年哈军工建校之初的海道测量专业等专业发展而来。早在60年代,这个学科就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科研上获得了一系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多年的学科积淀,为卫星导航系统课程向“精品”冲击,打造了坚实的人才培养平台,强劲的科研背景丰富了教学内容,保证了教学的活力,使学生受益颇深。

“成为一门精品课需要多年的积累,课程资源、教学研究、教学效果这些‘实打实’的东西是拼凑不出来的,必须继承优良传统,点点滴滴做起,研究型、研讨式教学,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多年的摸索。”卫星导航系统课程来源于1953年建校之初的具有浓重船海特色的船舶导航定位系统课程,80年代,团队老教师袁赣南教授等开始了对极具应用前景的卫星导航技术的研究,并引入到教学中,课程的建设体系进一步充实完整。

“十年树木”,对于这门在业内享有一定声誉的课程,以赵琳教授为首的整个团队熔铸使命与追求、责任与梦想,从2000年后至今,潜心进行以教材为核心的课程资源建设,使这门课“开枝散叶、愈加茁壮”。课程组紧密联系和追踪卫星导航系统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多次修改、调整课程讲义,陆续引入GPS、GLONASS、GALILEO以及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在船舶导航领域的应用理论,出版了《卫星导航系统》教材,在投入使用的6年时间里,学生反映良好,赵琳主编的《卫星导航原理及应用》一书列入国防科工委“十一五”特色专著。2006年构建完成了配套课程教学的多媒体讲稿、实验指导书等网络实践教学体系。课程组积极编写了实践教学教案和实验大纲,并为每一期实习编写了详细的实习任务指导书;制作了相关的教学课件,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将科研和教学实习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课程在教材建设、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手段、课程内容更新、科学研究融入、研讨式双语教学引进等方面亮点突出。

枝繁叶茂:“开眼看世界”,追踪最前沿

在我校卫星导航系统课堂上,有时会有一位金发碧眼、操着纯正英语的洋教授给学生们讲课,他所演示的精心制作的课件,研讨热烈、互动性很强的课堂气氛,让很多中国教师大为叹服。他就是加拿大魁北克大学ETS学院导航试验室主任兰德里教授,他是团队的客座教授,每年都有近一个月的时间来校讲课。

科研和教学,不能“闭门造车”。由同领域内国际著名高校外教直接给我校学生上课,使学生和团队内的老师们“足不出校门”就能“零距离”接触到国际最前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这为卫星导航系统课程的发展、建设“如虎添翼”。

团队放眼世界,在加强国际交流方面,不止单线把洋教授“引进来”,更是积极创造机会,鼓励团队青年教师和学生“出洋”。 团队与国外高水平卫星导航研究及开设同类课程的高校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加拿大魁北克大学ETS学院、英国拉夫堡大学进行长期合作研究、互派访问学者和交换研究生的合作交流。团队在交流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充实自身,同时,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自身的实力与魅力,吸引更多的“洋教授”和“洋学生”交流访问,形成双向、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

卫星导航课程团队的老师们犹如最辛勤的蜜蜂,在教学与科研间忙碌穿梭,广采国际、国内领域内众家所长,力求为学生酿造最甘甜学术、教学花蜜。双语教学、实践教学是课程团队积极引入国际前沿教学成果所做的积极努力。

课程团队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在教材上,引入国际上享有盛誉并被广泛采用的英文原著作为课程的参考书,供学生周转使用。在授课方式上,采用“渐进式”与“浸泡式”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模式,由浅入深,注重教学效果。团队名下的另一门课程,船舶导航定位系统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双语课程。

实践教学是真正让学生把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门较为基础的专业课学通学透,充分掌握的一把“开山板斧”,在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中,赵琳教授进一步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卫星导航系统课程团队在科研方面本就是一支“精锐部队”,团队内每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安全重大基础、国防重大预研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在为学生开设实验课程中,自然而然能紧密追踪最前沿科技,将先进的科研思想渗透于教学试验中。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不但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软、硬件使用操作方法和卫星定位的作业流程,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卫星导航的基本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

团队的课程建设得到了团队所在研究所所长郝燕玲教授的支持。课程团队在对学生开放的实验室里购置了高端、高精度GPS系统和各种类型的接收机,GPS原理实验平台和接收机研发平台等先进设备;还有专业文献资料丰富,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连接到几十种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的阅览室。为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设计开发了平台式惯导系统/GPS综合校准模拟器、INS/GPS模拟器等,为学生深入理解卫星导航在船舶导航定位领域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最美绽放:“讲课是一门艺术”

“赵老师,您是我的偶像,我是您的‘粉丝’。”这是赵琳教授的学生对他的崇拜,这种崇拜源于他精彩、生动、大受学生好评与欢迎的教学风采。

如果说前文所说的科研实践、教材编写、各类资源建设、教学模式探索等,是课程组内每位老师用辛勤的汗水、不懈的追求与努力浇灌的一株枝繁叶茂的树木,那么当在课堂上直面最终端的“客户”——学生们,教学相长、火花四溅的一刻,这株树就将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课堂教学这朵“马兰花”怎样能开花?赵琳教授说:“讲课是一门艺术,你得首先热爱教学,要不停地琢磨思考。”“我们作为一个老师把最精彩的一面留给学生,我觉得非常自豪。”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卫星导航课程内容更新速度飞快,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最重要是教给学生们研究问题的思路。赵琳教授在课堂上常常抛出一连串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如果你就是这个卫星导航系统的主任设计师,你怎么设计卫星的轨道?如何确定卫星的高度和信号体制?总有部分学生给出奇思妙想的答案。”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赵琳教授等老师的课堂上得到大力鼓励、支持和保护,也牢牢牵住了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组的教师们充分运用启发式、案例式和互动式教学,增强课堂的生动、趣味性。

“每次课都有解决问题的快乐,同时也有新的问题等待去探索,我很享受这个教学过程,感觉特别有成就感,每次我拿着书、本去教室上课时,没有任何事情能阻挡我,让我投身到让我感到由衷快乐的事情中。”言及于此,赵琳教授嘴角漾起微笑,眼里闪现着愉快的光彩。

“程老师总能把枯燥的理论讲得引人入胜,上课气氛特别活跃,我总是兴致勃勃。”这是研二学生陶春燕对程建华老师课的评价。“在教师引导启发下,课堂讨论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相互质疑、相互解释,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另外一位学生这样评价这门课程。如今,这种渗透教师科研背景的启发式教学已成为课程组教师们吸引学生的“制胜法宝”。

这是一个在科研、教学战线上奋发图强、锐意进取的团队,团队的“精兵强将”们团结协作、互相学习,携手并肩书写着作为一名教师的精彩。程建华、赵玉新等团队的青年教师都表示,在这个课程团队里个人教学、科研方面的成长很快,收获很大。赵琳教授多次获得科研、教学方面的国家级奖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和“省优”“校优”教师称号,在他的积极引导、带动下,程建华、徐定杰、赵玉新、张勇刚、王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和较高级别的科研、教学奖项。

赵琳教授表示,国际级精品课建设是一项“为教育计,为学校计”的好事,对于课程未来的建设,他表示要继续“马不停蹄”驰骋于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发展最前沿,特别是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做好向世界介绍的资料准备,同时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精品课网络资源建设,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仰望浩渺的苍穹,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一场未曾停息的追梦者的追梦之旅,卫星导航系统课程团队的老师们带着学生一起驰骋于追梦之旅,的确是幸福的。

编辑:B_zhangliyuan  审核:B_liliang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