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就是喜欢李子柒
作者
邓花蕾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9-12-20

分享

最近的热搜,频频能见到“李子柒”三个字。

她,顶流网红,微博粉丝2000多万,b站粉丝220万,抖音粉丝2249万,Youtube粉丝735万。世界各地过来打卡的粉丝,很多人根本都不懂中文,更别提四川话了。简单地说,她的内容影响力,相当于半个CNN,大半个BBC。正因为巨大的影响力,所以针对她输出内容的讨论,形成了一个热点话题:“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

央视新闻言简意赅地抛出评价:“她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作为半个文字工作者,非常清楚“讲好中国故事”的难度有多大。光凭这点,我就要发自心底欣赏她的匠心精神。

我看过她的视频数量不多,但都印象深刻。她的视频,首先满足了我的“猎奇心”。我本就是一个对万物充满好奇心的“老少女”。看到别人把当季的花草拍得特别美,还配上植物背后的故事,就狂刷了BBC纪录片,关注了好几个植物博主,和热爱自然的群友聊天。久而久之,我知道了叶子的“对生”和“互生”,知道了银杏和马褂木为何有自带高贵气质,知道了哪些野花就得摘下才是对环境做贡献。看了可可·香奈儿电影传记,就觉得认真做衣服好酷,于是去请教小伙伴的奶奶。突然发现原来衣服裁剪,和大学的工程制图差不多,但更有趣和灵动。制作一件衣服,和写一篇文章,本质上也没什么区别。看李子柒的视频,让我知道了呈现在你面前的一道菜,先前走过了怎样一轮春夏秋冬,中间穿插着植物生长、衣物裁剪等故事。

她被很多人批评的理由之一,是一张披着红披风骑马的照片,说太戏剧化,太像摆拍了。是的,穿古风服饰干活很怪,这样的年代骑马更怪,但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为了拍一张满意的照片,人们可以去等最佳光线,画最符合气氛的妆容,搭配最合适的道具。而在疲惫的劳动之余,演绎一下心中的古侠之风,又有何不可呢?往往很多快乐,就隐藏在这些“无用”之事里。

三毛和荷西刚在撒哈拉安顿下来时,硬是把只有床垫、四处漏沙的冰冷房间,用中国风的灯笼、旧轮胎做的沙发、棺材板做的桌子……打造成沙漠中的伊甸园,创作出一系列充满灵气的撒哈拉故事,满足了无数人心中的沙漠梦。如果没有这些生活美学的提取、建构、呈现,日子将是多么乏味。李子柒所做的农活,并不出奇,比如拿菜刀剁肉、织竹子、劈木柴……能做这些活儿的人,很多很多。问题是能把一件事做好,和“带着一种诗意去做好”是完全不同的,分别满足的是心灵不同层级的需求。多少人活了一辈子,仅仅也只是活着,死了也只是死了而已。所有痛苦、阴霾的时刻,支撑我们继续的勇气,是凝视生活美学的滋养感,是逻辑自洽的价值观,是坚信快乐可以重来的信念感。

人民日报官方社交平台是这么说的:“李子柒的视频不着一个英文字,却圈了无数国外粉。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一箪食一瓢饮,到底是真实生活或精心演绎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中式生活之美,在赏心悦目之际让人愿意接近。无声胜有声,李子柒的样本意义,绝不应被忽视。无论怎样的文化,想要让别人理解,必先打动人。”她用故事和画面,让集体的心跟她在田园里梦幻了一回。充电完毕,又是好汉一条。真有人会把这当成是真实生活吗?也许会有,但不会超过五分钟。多年前,同事给我安利了《老友记》,我会时不时拿出来刷一集,笑上一会,暂时和现实生活切割一下。剧中的生活很美好:最好的朋友在隔壁,最好的老公在身边,天大的困难都能一集解决。但我们都很清楚,这是编剧和演员的集体造梦。现实生活永远充满着利益、情感纠葛,爱情和友情也会永远在考验中蹒跚。但有这样的美丽图景挂在前方,努力的路好像显得没那么艰难。

李子柒,她也在造梦。而我们,是看梦的过客。

我们的梦,我们的故事,需要先醒来才能完成。

李子柒,多谢你认真编织的每一个田园梦,令我们在现实的钢筋森林中获得了疗愈,有力量继续去追梦!

编辑:赵琳琳  审核:赵琳琳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