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
——追忆邓三瑞先生
作者
张汝波
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0-12-20

分享

邓先生淡泊明智,宁静致远,不计名利、两袖清风的高尚品格为人所称道。也促使我回想起与邓三瑞、徐玉如两位先生一起工作的一些往事。

我很荣幸,以智能水下机器人项目为媒,在刚刚步入工作岗位不久就可以在邓先生、徐先生领导下共事。在我心目中,邓先生、徐先生是我科研路上的指路人,他们一生“为船、为海、为国防”,为国防科技和教育事业奋斗终生。

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研究是在“八五”期间开始启动的,这是一个跨部门预研重点项目,也是跨多个学科的一个大项目,涉及多个关键技术。1992年开始,我作为成员有幸参与智能水下机器人项目,与邓先生、徐先生有了较长时间的接触。当时智能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在国外刚刚起步,而在国内可以说是开创性的。邓先生、徐先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负责项目中智能决策部分工作。通过工作中的接触,我真正感受到了两位老先生学术造诣的精深,站位之高、思虑之周全。在两位先生的带领下,根据实际需求明确提出了“自主导航”、“自主避碰”和“自主作业”三个“自主”作为水下机器人的智能水平主要体现。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制定项目指标时,两位先生提出了四个字——“高而可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这四个字仍然对我的教学、科研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1995年春夏,水下机器人经过了水池试验后,在哈尔滨附近二龙山水库开始了湖中实验。做湖试的条件是很艰苦的,但是两位先生也与我们年轻人同吃同住,不搞特殊,平易近人。他们睿智、包容、淡定,给予我们年轻人的永远是如沐春风的感受。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工作,最终顺利完成了湖中试验,实现了自主功能,可以说这是在国内实现了第一台具有一定智能水平的水下机器人。两位先生亲自把研制的水下智能机器人命名为“智水”号。从此也就产生了从“智水I”到“智水Ⅴ”系列水下机器人。

第二个五年计划从1995年开始,两位先生又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果提出了新的目标——让机器人“下海”,在复杂海洋环境中实现水下机器人自主航行、自主探测、自主作业等功能。经过5年的工作,2000年开始了海中实验。在两位先生带领下,经过几次的现场考察、反复选址,最终确定了在葫芦岛海域进行试验。海洋的情况更加复杂多变,面临的困难更多,特别是可靠性问题。在试验反复失败的情况下,两位先生为我们日后的试验明确了方向,并从技术和精神上给予了指导和鼓励,使我们恢复信心,逐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出海试验从五月一直持续到七月末,试验住的地方和场地也有一段距离,每天只能步行往返,再加上长时间的体力和脑力消耗,我们年轻人都有点吃不消。但在这种条件下,两位先生仍然坚持和我们一起上下班、一起吃食堂、一起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反复的试验,项目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按要求完成了各项任务,各项性能达到预定要求,项目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和重大突破。

经过十年的技术积累,两位先生领导的科研队伍不断扩大,先后承担了众多水下机器人项目,从“智水I”水下机器人到“智水Ⅴ”水下机器人;从微小型水下机器人到综合探测水下机器人;从水下机器人到水面机器人等等,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两位先生学术造诣精深,知识渊博,当之无愧是我国智能水下机器人研究的开创者,也是深受师生爱戴的“大先生”,培养了许多船舶工程、海洋工程、智能科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两位先生的指导下,经过20余年合作研究,智能水下机器人研究每个课题组都不断成长壮大,有些成员已成为国内水下智能机器人(潜器)研究的领军人物,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人的成长也得益于两位先生几十年的教诲,始终把智能机器人作为自己的科研方向。在多年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使我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从懵懂的科研新手成长为项目负责人,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两位先生在科研方向性和研究领域的悉心培养和指导。回想起自己走过的路,从内心深深感谢、怀念两位先生,他们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

两位先生将自己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海洋科技事业,与国家自强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是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学者,是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挚友,也是呕心沥血、不辞辛劳的师长。他们为工作、为学术耗尽毕生心血,他们平易近人,不计丝毫之利,他们的品德风尚感染、感动了所有和他们接触过的人。

作者:张汝波,辽宁省教学名师、大连民族大学教授。

编辑:谷雪  审核:谷雪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