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6周年之际,重温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塑造出的精神,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并用于新的实践,是有重要意义的。谨以本文号召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全校师生,按照学校印发的《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的实施方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基本规范》等文件要求,运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学习教育实践载体,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财富,为理想和事业而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中的那些瑰丽标识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集体奋斗和创造的产物,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行程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它们的价值和作用跨越时空,相互之间是共存的。伟大的事业呼唤着伟大的精神,艰苦卓绝的奋斗必然产生伟大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在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征程中,领导人民熔铸锻造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精神,由此去感召和凝聚最广大群众,形成强大的力量,指引人民开拓前进。
在我党不同时期塑造出的精神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四个词是:理想信念、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理想信念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革命理想高于天。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如果大家都觉得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没有必要为之奋斗和牺牲,那共产主义就真的永远实现不了了。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努力。
——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央党校第1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的讲话
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全党同志一定要把实事求是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经常、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把真实情况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观规律认识得更透一些,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下扎实的工作基础。
——2015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活,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
——2016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艰苦奋斗
“抓改进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
——2013年1月22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我们党员要弘扬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我们的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2013年9月26日,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
我们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就越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艰苦奋斗。
——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甘于奉献
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有了这颗心,就会“痛并快乐着”,再怎么艰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就不会患得患失。这才是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大奉献。
——2014年7月23日,在同中央办公厅各单位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焦裕禄精神说到底就是无私奉献精神,就是“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2017年5月8日,与中办成员座谈时的讲话
从历史和实践的角度讲,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由一个个鲜明具体的“坐标”组成,进而形成了一个可以长久涵养后人的“精神谱系”。这个精神谱系炫目多彩,前后相接,多以地点、事件或代表人物命名,已经或正在命名的就有30来种。诸如,在革命时期,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在建设时期,有抗美援朝精神、好八连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在改革时期,有女排精神、经济特区拓荒牛精神、新时期创业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以及带有综合性质的中国精神等等。
长征精神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五万余人。12月,黎平会议召开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也开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宣告结束。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宣布长征胜利结束。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上说,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东北抗联精神
“九一八”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以后,部分原东北军、中共抗日游击队、农民暴动武装、义勇军等组成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76万日军,消灭日本关东军18万,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精神,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015年,中共黑龙江、辽宁、吉林省委联合召开“弘扬伟大东北抗联精神座谈会”。会议强调,东北抗联在长期、艰苦、壮烈的对敌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勇敢顽强、前赴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畏牺牲精神,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为主要内涵的伟大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林州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红旗渠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政治品格,服务群众、为民造福的宗旨意识,敢想敢为、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工作态度,严格自律、廉洁奉公的廉政意识。
大庆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石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西方国家还对我国实施石油禁运,妄图扼杀红色政权。1959年9月26日,在黑龙江省大同镇发现了大油田。由于恰逢建国十周年大庆,就命名为大庆油田。当时,对于大油田开发,我们一无经验、二无技术、设备落后,国家又十分困难。经中共中央批准,石油部组织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组织了人员自带设备,国务院一些部门人员、退伍的解放军战士和转业军官,以及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组成的石油大军进入东北松嫩平原,展开了石油大会战。仅用三年半的时间就探明了面积达86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油田,建成年产原油500万吨的生产能力,生产原油1166.2万吨。我国石油因此实现基本自给,一举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2009年,在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庆祝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说,在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艰苦环境和激情岁月里形成的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两弹一星”精神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为了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做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老一代科学家和广大研制人员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风餐露宿,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精神,成为20世纪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可贵民族精神。
“两弹一星”创业之初,我国经济贫穷,工业落后,尖端科技更是一张白纸,能在此基础上干成惊世伟业,精神的力量无疑是决定性的。这种精神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时,问工作人员:中心地处荒凉的戈壁滩,在这里安心创业靠的是什么?大家不约而同地回答:靠的是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一颗赤诚之心。
“哈军工”精神
1953年,陈赓大将受命,创办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的高等军事工程技术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哈军工肩负强军兴国使命,短短十余年就发展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府,诞生了一大批填补空白的重大科技成果,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将军、部长和院士,数以千计的科技和管理领军人才,堪称我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世上的奇迹。哈军工不仅创造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还形成了“忠诚奉献、坚韧拼搏、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求真创新”的校风和以“严谨、严密、严格”为基本要求的“三严”作风等军工精神。
哈军工人用自己在国防科技事业中的探索与开创,把个人命运和祖国的独立富强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把自己与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国防现代化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哈军工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哈军工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马兰精神、东风精神、银河精神同出一脉、血肉相连,融汇到不朽的中华民族精神当中,成为我国国防科技战线乃至整个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传扬哈军工的光荣传统,把哈军工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是所有哈军工的后继者们的责任与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明确昭示了当代中国的精神底蕴是我们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性内容。坚持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能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营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具有震撼人心、塑造灵魂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精神历久弥新,它的伟大在于穿越时空的影响,因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的作用,会非常重要和管用。以高度自觉去认识、传承和发展党的伟大精神,党的伟大精神也就转化扩展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纽带和前进动力。
参考文献:
陈晋,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光明日报,2016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