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教育事业,关心教师教学工作,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和权益保障,多次寄语广大教师“立志做大先生”。什么是先生?对于这个问题,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那么在新时代、新理念、新格局的当下,怎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又如何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到的“大先生”呢?
成为大先生,当好“经师”是前提
传授知识和本领是老师的本职工作。如果教师知识不扎实、教学不过硬,教学中必然会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学高为师”的古训,指的是教师应在学识上高人一筹。教然后知困,知所困才能解其惑。新时代更是如此,教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远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但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科学技术也并非一成不变,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就需要研究和提出对应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我所从事的机电设备减振降噪行业也是如此。新时代下,行业需求驱使着研究对象慢慢从结构变为设备,又发展为系统,研究的问题也开始变成多学科融合、多领域交织的问题。教学相长是对今天教师学识提高的必要手段,“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已经成为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教育应该为未来准备,但教育无法超越人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去凭空想象和假设。教师比学生更需要学习,更需要颠覆经验,更需要适应各种变化,边学习边观察边思考,努力增长自己的学识和眼界。
教育是言传身教的过程,是教师以自身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引导、塑造学生的过程。因此,道德情操是教师践行使命的核心品质和基本要求。“听其言,更观其行”,教师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等方面的选择,都会对学生产生显性或隐性的影响,是学生眼中为人的模范。当初正是我的老师们,特别是王芝秋教授,在教学中的忘我奉献,最终也影响我选择了留校任教。王芝秋教授曾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船舶动力系主任。被学校授予“终身荣誉教授”称号的他,把一生的光和热都奉献给中国舰船动力发展,甘洒热血,青丝变白发,在半个多世纪的舰船动力学习、教学与科研中,为国家的航母建设和海军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我认为,好老师便是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严以律己,用个人的行为来体现自己于公于私、于国于民的价值观;要在日常言行中三省吾身,自觉坚守伦理底线,见贤思齐、景行行止,这样学生才能以师为镜,自觉践行历史使命。
成为大先生,当好“人师”是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面对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新时代的教师更应有对学生、对人民、对国家负责的精神,理清“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这三个问题。教育不仅仅是为人民服务,更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成为“大先生”的,无一不是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将教书育人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像是我心中的“大先生”王芝秋教授,作为学校舰船动力学科群的奠基人之一,他曾参与我国舰船动力技术“八五”至“十一五”预研计划等多个重大规划,是我国第二代舰船动力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引进机型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工作的见证人。王芝秋教授一生参与推动我国舰船动力发展,善于引导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振动噪声控制研究所已经是国内振动噪声控制领域的顶尖团队。所以,身为哈工程的一名教师,怎么把“大工至善,大学至真”“丹心铸剑何惧大洋深和远,热血熔金固我海疆坚如磐”的精神传递给学生,怎么为国家的海防事业培养出真正愿意献身祖国、践行科技强军的学生,便是我所认为的成为“大先生”的关键。
如今,我国海军逐渐从近海防御转型为远海防卫,哈工程作为“国防七子”中唯一一所船海特色高校,始终以追求服务国家“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战略需求为使命担当。身为哈工程的一名老师,更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做学生为学、为事的“经师”、为人的“人师”的统一者;做甘当人梯育才的“四有”好老师;做践行时代使命的“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