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三问说透大先生” 争做“四有”好老师】从“大先生”杨士莪院士身上学到的
作者
张海刚
来源
水声学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2-10-03

分享

我是2002年秋天开始和教授认识,至今已经整整20年。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一直铭记于心。第一次见面我就被教授批评了一顿。当时我还是大四学生,获得了研究生保送资格,经吕钱浩师兄介绍,申请跟随教授读研究生。找院士当导师,需要通过院士的亲自考核,说是考核,其实就是谈话,据说考核没有不通过的,但第一次被师兄带着去院士家里时,我心里还是很忐忑的。当时,院士住在27栋楼4楼,约的是晚上见面。我没有听师兄的劝导,拎了一袋苹果,人之常情的事。结果到教授家就挨批评了,谈话结束后,乖乖把苹果又拎回去。院士定的规矩是,禁止学生送礼,他说在读学生还不能自食其力。在水声学院,一般都是老师请学生吃饭,比如逢年过节,或研究生答辩等活动,给学生费用举办活动,不让学生花钱,形成了一个传统。当天晚上的讨论,主要是教授说我听,我本人是战战兢兢,毕竟面对的是水声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当时院士已是71岁。当晚谈话他主要讲的是不能死读书,要灵活运用,要敢于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和教授相处的20年,从开始的惧怕、躲避到后期经常主动找院士汇报咨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硕士博士读书阶段,从事的是水地声场传播理论研究,研究过程并不顺利,因此不敢去找院士。反而是院士经常来找我,每一个月一次,询问我的研究情况,给予我建议。院士当时担任973首席,科研工作非常繁忙,但这一个月一次的问询从不间断。院士培养学生宽严相济,宽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提供良好的平台,不追求短平快,鼓励学生们自己探索解决问题;严是对学问、对科研的态度,不能有丝毫马虎,他指导学生做科研要严格要求,不能抱着试一试的学术研究态度,要有“科研就是军令状,使出全力确保科研成功”的决心。院士对学生们的发展倾注了很多心血,不管学历内的学生或者学历外的学生都是认真指导,一视同仁。学生写论文,发表文章,他都会认真把关,从行文到公式推导,一一认真审核。在科研上,他高瞻远瞩,为学生们指明了未来半生的科研方向,比如杨德森院士的先进声呐技术,莫喜平研究员的低频发射换能器……

院士倡导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理念,成为了学院的院训,他经常教导我们做学问之前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这与“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不谋而合。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学院毕业生一多半都投身于祖国的国防事业,包括中船集团、中电集团以及航天航空科研院所等,很多都成长为行业领军人才和骨干。

院士站位高远,对新生事物的感觉非常敏锐,从先进声呐到地声,他从事的科研项目都是站在国家需求的高度。他心胸豁达,淡泊名利,并且善于团结,不为个人或自己的科研团队谋私利,他参与的几个国家安全基础研究中联合了水声和海洋行业10多家单位,获得了大批研究成果,但是在鉴定报奖时又常常把自己往后排。他不惧困难,总是迎难而上,经常教育我们,“敢于啃硬骨头才能练就一口好牙,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中国人要有骨气!”院士具有良好的心态、不服输的精神和一颗永远年轻的心,我们在科学研究中遇到不可逾越的困难时,在和院士讨论过后,总能把困难及时化解,找到奋斗的方向。

院士已到耄耋之年,为国家做贡献的行动却没有停止。他始终有着不服输、不服老,永葆年轻的精神,出行出差都要自己拎包,从“八零后步入九零后”,依旧在一线为教书育人而奋斗着。每年都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讲课还是一站到底地讲一个下午,声音底气很足,讲话虽慢但信息量很大。其中水声工程专业第一门专业核心课《振动与声基础》,主要涉及声的产生、传播和接收问题,院士一直担任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课程最早的教材就是院士和王鸿章合著,把中国声学历史发展的重要的人、事和专业知识有效融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课程的教育中,引导学生们投身国防建设。该课程获评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荣获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院士还亲自指导博士研究生,从论文的选题、方案、研究方法到实验等每一步都进行认真指导。这两年虽然他不再参加外场实验,但每次都对实验的准备情况、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进行深入指导。除此之外,他不计个人得失,积极参与兴海学术前沿讲座、中科院院士工作局组织的院士专家科普讲座等活动,与教书育人相关的工作从不推脱。他总说:“中国学生要知道我国的历史和地理,知道自己的祖先和祖国才能更加爱国。”

和院士相处,感受到院士为人非常平易近人,态度和蔼,说话很朴实、谦逊,一点儿也不高高在上,但院士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却是伟岸的。去年建党百年学校召开庆祝会,院士作为代表发表讲话,清唱了一首《唱支山歌给党听》,感动了全场师生,我当时也在现场,真的是感动得热泪盈眶。在那种场合下,歌曲完全表达了一位老党员对祖国的无限忠诚热爱之情,怎么不使人感动?虽然院士的歌声与专业水平还有距离,但是我们都感觉那是最美、最动听的歌声。

院士祖籍是河南南阳,今年6月,院士回到故乡南阳,我也随同在侧。陪院士回南阳之行,让我也感触颇多。院士从自己积蓄中拿出一百万元成立“杨廷宝建筑教育基金”,希望可以帮助家乡的建筑学教育发展,让农村、山区的困难优秀学子完成学业,为祖国和家乡作出更大贡献。他的这一举动既体现了桑梓情怀,也体现了家国情怀。杨士莪院士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深入挖掘的精神。院士获得本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是对院士一生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奖励和肯定,院士获得这样的称号是实至名归,更是我们的骄傲!

编辑:胡莹洁  审核:胡莹洁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