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三问说透大先生” 争做“四有”好老师】学习大先生 精神抖擞走好新的“赶考”路
“三问说透大先生”引领支持服务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
作者
高峰
来源
组织部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2-09-28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作为与新时代同向同行的我们,也应当始终怀着“赶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学校“十四五”“双一流”建设的新征程中,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走好“赶考”之路,需要仰大先生品格风骨,坚定更强的“赶考”信念,涵养更浓的“赶考”情怀,锤炼更高的“赶考”本领,精神抖擞、昂首挺胸,阔步迈向新征程。

坚定更强的“赶考”信念,在履职尽责中厚植担负“十四五”“双一流”建设的使命。近些天来,“大先生”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士莪院士的先进事迹引发媒体宣传热潮,91岁扎根教学科研一线70载,91岁仍“一站到底”为学生讲课。在媒体的报道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杨士莪院士说过的这样几句话:“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国家要富强,该咬牙、就得咬牙。”“搞研究,不到现场怎么行?有任何困难都得克服,该坚持时就要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大海变幻莫测,坐在家里搞研究肯定是不行的。”从学习物理到报名参军、再到海道测量,杨士莪在一次次国家的“急需”中,迎接了一个个新的挑战。“心里要装着祖国,要把自己的前途永远和国家的需要、人类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他看来,搞科研的目的是让祖国更强大。杨院士从青年时代就怀揣着对祖国炽热的赤子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事业发展和人生理想之中,从而做出了卓越贡献。锚定“十四五”“双一流”建设的目标,需要仰大先生的品格风骨,不断涵养和厚植“大我”的情怀。要在本职工作中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从而在“十四五”“双一流”建设中定准目标、把准航向,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高远。

涵养更浓的“赶考”情怀,在甘于奉献中强化担当使命的责任。“大先生”,“先生”之“大”,在于大情怀和大境界,有为国为民的大担当;“先生”之先,在于先知更在于先觉,不仅要具有扎实学识,更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能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对学生产生示范影响。大先生,是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学习杨士莪院士先进事迹的时候,有两个场景让我深受感动。一个场景是,91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站到底”给学生上课;还有一个场景是朴胜春老师研一时修的“水声传播原理”课程,当时这一方向的研究生只有他自己,课堂上往往只有他和杨士莪院士两个人,但即便如此,每堂课前,杨院士都提前到教室等他上课,每堂课上,都工工整整地写板书,常常写满好几个黑板。只有一个学生,杨院士依旧上得认真、上得精彩。“一站到底”“一丝不苟”不仅是他上课的状态,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做好日常工作,就要学习大先生的大境界,要有甘于奉献的坚守,要有一站到底的精神,要时刻保持“赶考”的精神,在甘于奉献中强化担负的使命与责任,坚定答好“十四五”“双一流”建设的每份答卷,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走得更加坚实、更加坚定。

锤炼更高的“赶考”本领,在加压奋进中增强担当职责使命的能力。今年以来,学校陆续召开了招生工作动员部署会、新工科建设工作会、科研工作研讨会、学术团队建设专项会、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专项会、办学重心下移交流会、激发办学潜能共同行动会等一系列中层领导干部会议,勾勒着学校“赶考”路上的精彩路标,折射出每一位工程大学人对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向往与期盼,从中我们真切感受到学校稳步推进“十四五”“双一流”建设各项重点工作的勇毅前行的豪迈之力。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彰显担当、贡献力量?这样的思考会时常萦绕于心,面对新理念、新战略、新形势、新任务的本领恐慌,也时常感到每天都在“赶考”之路上,如果不能破除一些原有的固守的理念和思想藩篱,将很难适应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必须对标对表学校一系列的会议部署要求,更深入地思考本职工作在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中的结合点、贡献点、发力点。为此,既要学习“大先生”心系国家民族的大情怀,也要学习“大先生”身处基层心自安的“大担当”,还要学习“大先生”舍我其谁背后对“本领”坚持不懈的锤炼。只有适应和契合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本职工作,不断加压奋进,锤炼“赶考”的本领,才能发挥最大潜能,打造更多具有显示度、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才能更加精神抖擞,在“十四五”“双一流”建设新的赶考之路上走得更加从容、更加出彩。

编辑:胡莹洁  审核:胡莹洁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