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科技创新大家谈】段文洋教授: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作者
霍萍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6-07-08

分享

船海领域科技创新恰逢其时

在举世瞩目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科技创新做出重要部署,我国迎来了科技创新的又一个春天。此后不久,学校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是落实好中央关于创新驱动战略重要部署的具体举措,我认为恰逢其时。

前不久,3位船海领域的外籍院士受邀到船舶学院作讲座。其中,英国皇家学会、皇家工程院院士威廉·格兰特·普赖斯教授谈到: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的召开,使他感受到未来中国有引领世界创新的信心。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四大发明”等重要贡献,曾经引领世界的创新。近代以来,世界的科技史开始由西方国家引领。而西方的工程学科起源于造船学,造船学、海洋工程学引领了人类工程学的发展步伐。中国要想在世界上引领创新潮流,船海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责无旁贷、首当其冲。学校作为中国乃至世界船海工程领域最大的人才培养基地,适应海洋强国的强劲需求,唯有持续创新,实现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始终离不开创新。所以,矢志创新是时代和国家赋予每一位哈工程师生的使命与责任。

兴趣驱动是创新的动力

直白地说,创新就是有新的想法、做出新的东西,把工程问题抽象成科学问题,认识这个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能在其中找到乐趣、享受其中的乐趣,才能形成创新不竭的动力。我所从事的研究,大多20年前就开始了,持续做下去以后,当一些问题不断得到解决时,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快乐。

就像我的导师戴遗山教授所提出的“问题引领”的观点,依靠兴趣,不断地解决问题,做出新的东西,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形成体系和路线,是一个科研工作者不断前进的核心驱动力。每个老师都要找到自己创新的兴趣点,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总目标,继承老一代哈军工人对于知识掌握的严谨、问题推敲的严密等优良的治学精神,以兴趣为驱动,落实到思想中、行动中,找到每个人奋斗的“小目标”。整个学校的创新路线图就像一个绳索,学校、学院、每位教师都应该有各自的路线图,围绕学校创新发展的主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学校创新的路线就会更开阔,在满足国家需求方面就更有显示度。

创新的过程要注重学科交叉

创新的过程要注重学科交叉。谁的学科交叉搞得好,谁在创新方面就有可能更快获得突破。去年,《工学周报》策划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用一个字总结一年的工作,对于我来说最突出的就是“忙”字,忙着跨域学习。多了解一些与船海学科相关的知识,比如多了解一些国际海洋公约等法规,就更有利于提出相关的工程技术证据,以此支撑国家在这方面的权益。

跨域交叉也会使想问题的角度和视野更开阔。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体现信息学科与船海学科交叉的数值水池研究应运而生。在人才培养方面更不能守着传统、固有的知识不变,要把其他领域的东西引进过来才能创新。

机遇带来竞争。面对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创新正处于关键的阶段,很多问题采用传统的方法难以解决,需要学科交叉获得创新的新思维。学校要想实现在学科上异军突起,就要勇于突破传统小的学科点,使新的学科“品种”冒出来。人的创造性是无穷的,正如普赖斯教授所讲,创新最主要是依靠更有创造力和活力的年轻人,学校应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年轻人创新开拓,弥补学科空白,使学校的学科更加繁荣昌盛。

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至关重要

创新氛围和软环境的营造至关重要。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协同创新充分体现在细节和日常的环境氛围中,处处渗透着对于创新的重视。该校每一层楼的电子显示屏上实时显示最新的科研进展情况,身处其中,感觉到时时刻刻被实时输送的创新idea所包围、熏染。

另外,不止是科技成果需要创新,制度也需要创新。学校应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氛围,形成促进学科创新,吸引大家创新的氛围。在人才培养的导向和标准设置上,进一步建立起以创新能力来评价、选拔人才的标准,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氛围。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主动融入到相关领域的学术圈中,在国际交流中获得创新的灵感。我每年都会参加由美国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学院的纽曼院士创立的“水波与浮体”国际学术会议。在其中能见到很多领域内世界级的“大人物”与“新面孔”,交流了解顶级水平的同行所研究的热点与方向。

编辑:coast  审核:coast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