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赵培禹 李尚滨:让体育精神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
作者
赵培禹 李尚滨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6-06-15

分享

“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强化课外练习和科学锻炼指导,提升课堂教学效果。”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将“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定为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哈尔滨工程大学出台《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实施方案》,提出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将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让体育精神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值得每一位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深入思考的课题。

定位与再深化——让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

早在1953年哈军工建院之初,学院就建设了当时设施一流的体育馆和颇具规模的军工操场。建校伊始,就召开了首届田径运动会和冰上运动会,至今,田径运动会已成功举办了42届校运动会。1959年,哈军工成立了群众性体育运动代表队,由体育教研室有计划地组织训练,开展经常性地校内外友谊赛,群众性体育运动比较活跃。哈军工时期,受毛泽东同志的“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的思想影响,体育教学具有着强烈的军事体育色彩,采取规定出早操、野营教育和集中锻炼等措施将学生“赶”到运动场,“摁”在运动场,以“超常规”的举措“野蛮其体魄”。

哈船院和哈工程初期,学校体育教学紧紧围绕培养服务船海领域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确立了“一游泳、一选项、一滑冰”的特色体育教学模式。所谓“一游泳、一选项、一滑冰”就是要求全校学生必须学会游泳这一项船海领域的生存技能,并体验北方地域特色的冬季运动,此外,再选择一项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这一目标和定位有利地促进了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体质的增强,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拥有强健体魄。近年来,我校先后培养了叶聪、唐嘉陵、陈云赛、张奕4位“蛟龙号”潜航员。

面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是高校体育的基本目标与工作定位。但高校体育的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此,高校以培养可靠顶用的精英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融入竞争超越等核心价值。要求高校学生不仅要有为祖国奉献好身体,还要把“追求卓越”作为个人奋斗的目标和价值体现。在此方面,体育有其独特的功效,正像教育家蔡元培所言“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因此,作为高校体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深化目标与定位,努力让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融入大学生培养全过程,成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体育综合改革——让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尽管明确了高校体育的目标和定位,但如何增强学生体质一直是困扰学校体育工作者的问题。“为什么学生上了十多年的体育课,体质却呈下滑趋势”,“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在高校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体育教学工作者需要能够清晰地回答高校体育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实现“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这一目标,当前仅仅依靠“赶”和“摁”的方式无法有效解决大学生四年体育锻炼,受益终身的问题,还应在此基础上,解决好“引”和“留”的问题,即将学生“引”入运动场,主动“留”在运动场。从大学生入学教育开始,使学生明确其体质锻炼目标、运动等级目标、竞技运动水平目标,确保与精英型人才相适应的身体素质和竞争超越意识的培养。

推进体育教学综合改革,要充分发挥学校多部门联动机制和作用,全面推进俱乐部体育教学和群体竞赛活动,围绕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对学生体质和竞争意识的影响做功课,逐步解决“引”和“留”的问题。一、二年级学生通过俱乐部课内教学解决学生运动技能和科学锻炼方法掌握问题;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俱乐部课外锻炼及活动解决学生锻炼习惯养成问题,如开展开放式羽毛球积分赛、排球课内联赛等活动,着重在“引”;俱乐部通过精彩纷呈的校内外竞赛解决三四年级学生运动兴趣激发和技能提高,以及锻炼习惯保持和竞争与超越意识培养问题,着重在“留”,两个方面应各有侧重并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真正实现体育俱乐部学生“两年授课、四年锻炼、终身受益”这一目标。因此,作为体育教师,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通过俱乐部课内教学,满足学生运动兴趣,教会学生运动技能和科学健身的方法,使体育课真正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

1.应从机制上激发教师活力,建立健全与俱乐部教学改革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教师考核及绩效评价办法。设立教学俱乐部委员会,委员会由俱乐部课程负责人、课程教学团队和学生骨干组成,分工负责并自主开展俱乐部课内外教学和群体竞赛等工作。

2.推进学生体育课成绩诊断性评价方式改革,充分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学生体育课成绩从俱乐部课内教学、早操和课外锻炼、心肺功能考核、体质测试、课外竞赛等几方面实施诊断性评价。根据各项评价指标为学生开具运动处方,通过课外锻炼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体质。

3.俱乐部教学要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和需要。有了兴趣,学生学习和锻炼才有动力,但仅有动力没有运动技能的保证,学生的兴趣无法保持,因此,通过俱乐部课内外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学会科学健身的方法是关键。这就要求俱乐部课内教学突破以竞技运动为主线的思想束缚,每个俱乐部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健身性强的教材,结合学生实际,传授给学生本项目的运动技能。

(二)广泛开展俱乐部课外体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锻炼,促进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

1.俱乐部课内教学满足了学生的运动兴趣,教会了学生运动技能,但是,仅凭课内教学无法实现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和体质的增强。只有组织开展好俱乐部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才能使学生主动“留”在运动场,从而终身受益。高校要建立健全阳光体育和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运行机制和实施方案,形成多部门联动的有效机制。坚持包括早晚操锻炼等优良传统,开展体育节系列活动和阳光组体育竞赛。充分调动各学院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2.建立常态的学校体育评比表彰制度,开展优秀学院评比、学生运动之星、最佳运动员、优秀俱乐部和我最喜爱的体育教师等评比工作,进行全校范围的宣传和奖励,以唤起全校师生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吸引更多师生积极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

3.结合课外体育锻炼和阳光体育运动,体育部门要为体质较差的学生和诊断评价较差的项目专门开设增强体质的课外辅助站,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体质。高校要打造阳光体育和体质测试相结合的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在坚持开展好学生早操的基础上,探索开展全校范围的校园健身路径和健身走廊等工作,丰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内容,有针对性地增强学生体质,并实现学生早晚操和课外锻炼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学生竞赛,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锻炼习惯,以及树立竞争与超越的价值追求,逐步形成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1.要解决好学生运动兴趣激发、技能提高和习惯保持的问题,就要让学生主动“留”在运动场。高校体育要摒弃“只学不练,只练不赛,只赛不高”的“三不体育”问题,分层次开展校内外学生体育竞赛。体育竞赛活动要设置竞技性和表演性项目,并实行校级、俱乐部级、社团级分级联赛,达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的目标,实现每个俱乐部都有自己的阳光组校队,在活跃校园体育文化的同时,代表学校参加省市乃至全国比赛。依托高校体育运动,充分发挥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技能水平高的特点和带动作用,提高普通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技能水平。同时,还要开展积分赛、锦标赛、公开赛等性质的比赛,丰富师生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竞技运动水平,树立品牌校园体育竞赛和文化。

2.打造学生体育竞赛交流平台。高校要积极与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合作,承办全国性的大学生体育赛事,成功举办这些赛事,搭建大学生体育赛事交流的平台,增进高校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运动竞技展示舞台,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水平得以提升,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竞赛中逐步培养和树立竞争与超越的意识。

编辑:UX_wangkunyan  审核:小飞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