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的主题报告
作者
校长 姚郁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6-12-01

分享

同学们、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会议,这是继2008年教学工作会之后,学校面向新的高等教育发展态势,结合自身改革实际,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当前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我们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学校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和推动“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时期,还是学校开展“三海一核”办学特色体系化建设梳理的关键节点。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大会,就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总结“十二五”以来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分析当前学校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对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标准,查找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提出全校师生积极谋划、共同应对的思路和举措。

下面我代表学校作大会主题报告。

一、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新进展

“十二五”以来,学校准确把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在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努力下,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实施了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教育教学取得了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创新推动、打造品牌”,持续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过程,营造阳光育人环境,实施“成长故事汇”“学业领航计划”等专项工程。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渠道作用,探索以“两分两专”为思路的思政课综合改革,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涌现出一批成长成才的学生先进典型。1人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11人(团队)获“省大学生年度人物、道德模范人物(群体)”,1人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学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获教育部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5年3位校友当选两院院士,中核集团首批5位首席专家中的3位和全国船舶工业系统40%的高级管理技术人才毕业于我校。“十二五”期间,7700余名毕业生进入国防系统就业,占毕业生总数的45%,为国防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筑牢课堂教学基础,课程建设取得实效

学校将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获取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形成专业素养的主要途径,致力于为学生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基础,构建了全新的基础、通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学校探索本科生大类培养,修订新版培养方案,调整转专业时间,增加大类课程的选择平台。全面开展通识课程建设工作,形成了文化素质教育、新生研讨、专业拓展、创新创业四大版块课程体系,建设了一批优质核心通识课程。加强在线课程建设,推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了国家级视频公开课6门,资源共享课4门,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线课程重大建设项目2门。大力推进全英文课程建设,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014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新增国家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名、黑龙江省教学名师7名。

(三)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实践教学彰显特色

学校坚持工学并举,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明确了实践教学“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实践教学彰显特色。加强教研一体化实验平台建设,全面推进教学、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共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开展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技术研究立项200余项。加强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全面参与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6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加强协同创新,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与高水平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80余个,入选首届“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新增“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3个,新增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学校每年组建100余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实践活动,每年选派12名学生赴新疆、吉林延边等地开展研究生支教活动,1名学生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

(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学校坚持“以学风建设为主线,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形成了科技竞赛、科研立项、创新课程、创新基地四个体系统筹协调的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模式,着力构建本硕博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生工作、实验室及教学管理部门协同推进下,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扎实开展,成立了49个创新创业实践团队。“十二五”以来,学生共获得国际、国家和省级赛事奖励3000余项,申请专利120项;学生各类科研立项年均1000余项,覆盖近万人次。2个学生团队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微触团队”获得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学校入选“2015-2019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五)国际合作稳步开展,学生视野不断拓宽

学校不断加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力度,拓宽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渠道。学校成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签约高校”,3个项目入选“国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14个本科生项目获批“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与世界排名前200位的10余所高校签订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每年选派200余名本科生到国(境)外进行学习交流、毕业设计或攻读学位,年均超过200人次研究生赴国(境)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联合培养和合作研究,每年接收来自韩国、日本、台湾等国(境)外高校的200余名学生来校交换学习。学校积极推进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等世界排名前列的知名高校进行合作办学,筹备联合学院。来华留学生培养工作取得新进展,在校学位留学生人数达到580余人,来华留学研究生由2010年的38名增加到2016年的131名。

(六)质量监督不断强化,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初步建立了包含生源质量、培养过程质量和学位论文质量等“三维度”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开展院系教学工作状态评价、教师课堂授课评价、教学过程监控及信息发布等工作,完善了学生评教、教学评价、教学督导和优教奖励机制,有效促进了广大教师投身教学的积极性。以部分学院为试点,推进本科生学分制改革,试点学院的生源质量显著提升。改革博士生招生选拔机制,实施博士生导师招生计划年度申报制度,促进招生计划向培养质量高的院系和导师倾斜。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4个专业通过国际或国内专业认证,“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将成为国内首家试点认证核专业,2016年新组织6个专业参加认证申请。

回顾过去,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是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校师生坚守本位、追求卓越的结果,是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结果。人才培养工作成绩的取得,是广大一线教师、各类管理和服务人员通力协作、全员育人的结果,正是你们的辛劳付出才有了工程大学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我代表学校向大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形势及工作思路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时期,也是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建设海洋强国、造船强国、核工业强国等一系列战略需求,为学校带来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学校肩负着培养“三海一核”领域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新挑战。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驱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形成人才红利与创新红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源,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从世界形势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综合国力竞争越发激烈。各经济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将高等教育作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并为保障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做了大量探索和努力。从我国改革发展形势看,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一系列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举措;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动力转换、结构调整、方式转变、产业升级任务紧迫。这些都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发挥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从教育对象特点看,9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与上一代学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我们以往熟悉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管理手段,迫切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新任务。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2015年新修订的《高等教育法》再次明确,高等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围绕人才培养来安排学校各项工作,才更符合大学的本质属性,更能彰显大学的存在价值。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都聚焦人才培养,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凸显了党和政府对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教学水平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凸显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016年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中国的工程教育专业标准要与国际接轨,育人理念、培养模式、毕业标准都将发生重大变化。教育部即将颁布实施本科专业类的教学质量标准,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国家标准和基本要求,像我们工程大学这些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必将成为国家标准的主要执行者。

学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阶段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新要求。学校提出,到“十三五”末期,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船海核特色学科群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学校成为我国“三海一核”领域最具品牌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若干重要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成为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一流的人才培养工作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要求我们必须不断转换和升级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回归教育价值本位,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来开展育人工作,统筹处理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关系、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关系、少数拔尖人才和全体学生发展的关系,努力把一流的学科、一流的科研、一流的基层学术组织,转化为一流的人才培养。

当前,我校人才培养工作尽管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其现状和发展态势,同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全校师生的期盼以及国内一流大学的成就相比,尤其是对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标准,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工作与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还不匹配,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还不突出;“三海一核”特色教学体系没有充分彰显,主体学科专业特色优势不够突出,通用学科专业特色不够鲜明,学科专业之间缺少相互支撑,互联网和教学融合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方式还存在差距;本科大类培养模式需进一步完善,科研优势支撑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全面建立;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体系仍需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还未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人才培养体系的开放程度仍有明显差距,与国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间的稳定合作渠道需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联合项目还显不足;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入,对教师的教育投入、教学创新、教育效果评价还不科学合理,院系和基层学术组织作为人才培养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充分,全员育人合力尚未形成。

基于上述判断和认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长期建设的实践和经验,按照“信念坚定、人格健全、乐于探索、务实笃行”的人才培养要求,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下一步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系统化思维,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理念,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推进开放办学,构建全员育人大格局,推动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迈向新阶段。

在这一工作思路的指导下,全校上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教育思想观念与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与教学改革的实践紧密对接、与科学技术最新的发展高度融合,以全球视野和天下情怀培育时代栋梁;必须进一步敞开胸怀,加强合作,深化与世界名校名企、大院大所的实质合作,加快推动人才培养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闯出协同育人新路;必须进一步开阔视野,向国内国际最高水平看齐,选好各层面的参照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色发展,就是要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就是要使学校一切工作都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在坚持“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和“三海一核”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在人才培养观念上,从以专业教育为主向“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并重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上,从同质化向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的培养模式转变;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在人才培养机制上,从各部门的相对分散管理向校内外协同、重视基层主体作用、全员育人的大教育格局转变。

(一)强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本科教育是研究型大学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优秀的本科教育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没有一流的本科教育,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重视本科教育也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强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巩固和加强本科教学的基础性地位,已经成为学校争创“双一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当务之急。

一要凝练“三海一核”特色课程体系,精心培育优质课程和教材。按照“三海一核”领域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养要求,与国际一流大学培养体系对接,构建与世界一流学科紧密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国际水平的在线开放课程和特色教材,打造“三海一核”领域特色优质课程群。严把教材使用关,鼓励引进英文原版教材,加大英文讲授课程的建设力度。鼓励通用学科、基础学科的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专业及课程建设、实验实习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围绕“三海一核”领域展开,强化本科人才培养的“三海一核”属性。以教育信息化为依托,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和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有机融合和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学校拟出台的《哈尔滨工程大学课程管理办法》,坚持全面建设和重点建设相结合,努力打造特色突出、水平较高、科学优化的课程体系,针对课程类别、课程准入及退出条件、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课程教师准入及退出、课程考核方式、课程教材选用、课程评估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进一步强化了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规范了课程基本要求,强调基层学术组织应充分发挥课程建设主体作用,全面承担课程建设责任。基层学术组织应对课程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教材等予以全面考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整体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基层学术组织应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明晰课程自身与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毕业要求的关系,明确课程建设目标和预期成果。11月初,学校正式开展了本科生品牌课程、“三海一核”系列特色教材专项建设工作,力争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国际水平的哈工程品牌课程和特色教材。

二要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人才培养不能与科研工作脱节。教师要参加科研工作,追踪学术的前沿。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会不断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沟通方式,提升对问题本质的把握能力,会加深对本学科专业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获得最新、最先进的科学知识,进而教师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完善,学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思路会更加开阔,也能站在新的高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更新,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灵活的教学。在教育内容上,不断引入新的研究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中;结合承担的科研课题,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在教育方式上,引导学生及早介入科学研究的过程,通过体验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指导学生课外学习、阅读相关论文和科研资料,加深对课堂教学知识理解运用。在考核模式上,逐步实现考核方式从一卷式向累加式转变,实现从基于知识单向传授向基于项目互动的教学模式转变。

三要探索建立优质生源选拔机制,优化调整本科大类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招生宣传分省负责制”,推动专业个性化宣传,积极应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自主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选拔机制,逐步探索多元录取机制。鼓励探索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打破专业壁垒,淡化学科专业边界。统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提高本科培养的灵活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发挥陈赓班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学分制进程,鼓励院系建设特色精英班。专业建设应明确专业建设责任人,一般由学院领导兼任。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重点针对学生的特点在学业、学习规划等多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勤奋学习、追求卓越、献身科学,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四要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把住课堂准入关。促进教育教学资源向优秀教师倾斜,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追求卓越;注重发挥“兴海”学术团队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综合优势,引导科研支撑教学;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用,系统开展各类教师教学培训;完善任课教师准入制度,加强任课教师预警管理;在全面提升教师能力的同时,培养教师人文素养、传承大学文化。

学校拟出台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教学发展实施办法》明确指出,通过教师教学培训、教学改革研究、课堂教学评析、教学资源共享、教师咨询服务等形式,解决教师教学中面临的困惑和问题。针对新进教师、在岗教师、研究生导师、学生思想政治教师等不同教师群体,开展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采用讲座、沙龙、论坛、工作坊、训练营、微课等多种模式,为教师提供教育理念、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多元化能力素质培训。教师根据个人教学业务发展需求,可随时向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出教学咨询,专家将对申请人进行全面分析与诊断,进而开展一对一的专业咨询与指导。学校拟出台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实验教学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队伍是学校教育教学队伍的重要组成和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是开展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基地。拟出台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加大奖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获得高层次、高水平成果的力度,强调高水平教育教学成果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身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要创新文化育人机制,配置资源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以图书馆空间布局调整为契机,充分发挥图书馆“学习资源中心、知识服务中心和文化涵育中心”功能,全面支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以提升学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目标,围绕公寓文化建设,改善学生生活条件,加强公寓育人阵地建设,探索书院制育人模式,构建学院书院相联、相通、相融的全方位育人环境。持续开展立体化、多样化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品牌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加强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建设,切实在“生涯规划、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等方面给予学生科学指导和悉心帮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鼓励开展以体育教学、国防教育、群体活动、运动训练为主要内容的教学项目研究,扩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学生体育社团覆盖面,组织竞技性、健身性的体育项目,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学校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建设,拟出台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进一步指出,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拓展素质、培养能力、扩大求知领域的重要方式。广大学生要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在“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过程中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

(二)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是研究型大学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匹配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一要加强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注重研究生多元化分类培养。完善本科生推免生修读研究生课程相关政策措施,支持跨专业研究生推免,推进“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建立试点班学生准入、管理、退出等管理机制。探索多学科交叉培养,强化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养成。改革专业学位硕士校企协同双导师培养模式,建立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开展合作紧密的博士双导师培养试点,积极争取工程博士培养项目。

二要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体现能力素质培养要求。推动优势专业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流专业课程体系对接,推动其他专业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国内外认证评估和学生长远发展需要。促进课程学习中的教学互动,注重过程性考核,激发研究生自主学习活力。跨院系统筹课程资源,增加开设短而精的课程和模块化课程,鼓励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设实践性课程。积极推进国际共建课程建设,打造特色品牌课程和教材,加强全英文授课体系建设。加强具有“船海核”特色的研究生在线课程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要推进博士生学术创新机制改革,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健全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机制,按学科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稳步提高学位论文和学术成果质量。继续开展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和奖励工作,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激励研究生开展高水平原始创新。进一步完善博士生奖助体系,改革投入分担机制,确保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落实。探索博士生中期考核分流制度,考查学生知识能力培养效果和学术进展,开展必要的分流与调整。学校刚出台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对博士研究生的学位授予工作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加强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明确导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层级职责标准,充分发挥各层级职能作用,强化导师和博士研究生的质量意识,促进导师和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保障和促进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四要加强导师及导师团队建设,强化导师育人责任。优化导师队伍结构,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充实导师队伍,倡导学术团队分工协作指导与导师责任制有机结合,倡导“老中青”导师梯队建设。建立和规范校院两级导师培训制度,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标准,不断提高导师素养与指导能力。支持导师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访学,鼓励导师与行业企业合作指导学生。建立导师指导质量跟踪机制,注重学术成果、培养质量与招生资格申请审核相结合。突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强化导师学术道德制度约束,加强导师自身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建设,实施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实行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术道德违规导师责任追究制度。

五要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院系、基层学术组织和导师积极性,建立研究生生源高校定点宣传、预考核机制;充分赋予基层学术组织和导师在人才选拔中的学术权力,发挥和规范导师招生自主权;突出对考生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潜质的考查,全面实行博士生“申请考核制”,积极推行“结构化”复试方法改革;综合考察指导团队与导师个人学术成果、培养质量,进一步完善博士生导师招生计划审核制度,向优势、基础、新兴交叉学科倾斜。

(三)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需要高校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坚持创新为主、创新引领创业、创业促进创新,逐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一要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健全创新创业课堂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哈尔滨工程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实施全程、全员、全面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和引进创新创业类在线开放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二要充分挖掘各方资源,优化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体系。拓展启航活动中心功能,使其成为跨学科、跨年级、综合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基地,并集创新创业知识学习、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技能训练、成果展示和培育服务于一体,引导和帮助学生从面向“竞赛型的创新”升级为面向“市场型的创新”。将学校科研团队,尤其是“兴海”学术团队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技术保障,将学校各类实验室资源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条件保障,优先在船海核优势学科培育若干学生创新基地。依托基层学术组织,鼓励由导师指导,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共同参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团队建设。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充分发挥项目实践的引领作用,加强市场分析判断能力和把握市场需求导向的训练,积极促进项目落地转化。积极举办和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通过赛事推动自主学习、教学相长、成果转化。

三要搭建专业服务平台,完善创新创业企业孵化体系。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等一站式服务,提供工商注册、法律咨询、财务管理、投融资咨询、人才招聘等全链条服务。健全持续化信息服务,为学生提供创业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并做好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

四要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加强创新创业运行保障体系。着力健全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将学生参加讲座、竞赛获奖、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在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评优评先和推荐免试研究生中,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考核并给予一定支持。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

(四)推进建立开放育人机制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性工作,但培养人才不能仅靠学校。从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来看,研究型大学建设水平往往与学校的开放办学程度成正比。突破“以学校、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办学模式,打开教室门、打开学校门、打开国门开展开放办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才可能走向一流。

一要深度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营造国际化育人环境。找准国际参照系,各学科专业对标人才培养的各要素及环节,积极推进联合培养、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等合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交融,积极推进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与国际知名大学建立长期稳定深入合作关系。与学校一流学科群建设的国际化要求相适应,进一步加强院系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主体意识,多渠道提升学科专业的国际化水平。以与国际高水平大学联合办学为契机,引导教授和国际高水平大学课题组开展联合培养与深度合作;加大教师的国际交流力度,聘请境外高水平教师来我校授课和担任兼职博导,带动我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学院、导师共同支持的国际学术交流资助体系,扩大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比例,优化派出结构,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鼓励并推动船海核优势学科专业参与国际教育评估认证,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强留学生培养体系建设,推进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学位生比例,注重学科专业战略布局,增强留学生培养能力,营造国际化育人环境。

二要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各类国家级实践基地为基础,总结经验并积极推广,推进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入合作,建立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招生就业、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学位论文研究、学生培养质量反馈、创新创业教育等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协同作用。加强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完善实践基地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发挥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及校外实践育人资源作用,鼓励学生依托专业背景参加校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拓展沟通协调渠道,完善管理机制,规范实践教学制度,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条件,加强校企双方导师的合作、培训,构建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有效发挥实践基地育人作用。

三要探索校校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以“工信部G7高校联盟”“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东北六所高校教学联盟”等为依托,积极与高水平大学合作,搭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推进课程学分互认、特色高水平慕课共享等工作。协同共建共享船海实习实践基地,共同聘任企业指导教师、实现信息与实验设备资源共享。

四要深入推进校地合作协同育人,结合区域发展重大需求,推进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职能融合。紧密结合黑龙江经济发展,建立与省市联合的人才培养基地。人文类学科主动融入地方社会发展,开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与水平,同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以青岛校区的四个功能定位建设为契机,探索国际联合办学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吸纳世界一流大学优秀师资和优质资源,建立新的协同育人基地。

(五)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模式改革

一流的人才培养需要一流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和队伍,各单位一把手和班子成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都要自觉以育人为重,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线的质量观、树立学生多样化发展的人才观、树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观,真正将全员育人落到实处。

一要构建全员育人的大教育格局。强化育人中心地位,强化部门协同联动,以体系化思维打破分布式育人格局,围绕“学生发展”这一核心形成责权明晰、运行高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学校拟出台《哈尔滨工程大学全员育人工作实施办法》,明确了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机关、服务部门协调配合,院系负责实施,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主要形式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各部门的管理工作都要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要把工作着力点集中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教学管理人员要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改变服务方式,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工作中,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完善教学管理与服务功能,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教学管理规律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其他管理人员要树立主动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观念,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后勤服务人员要以优质的服务、热忱的态度、良好的形象,做到潜移默化育人,让师生感到家一般的温暖。教师要以育人为天职,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必须坚持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基本制度,并做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青年教师要积极从事助教工作,完成教学基本功训练。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生如子,要尽职尽责、敬业奉献。

二要推进教育教学管理重心下移,落实院系、基层学术组织人才培养主体责任。学校拟出台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关于落实教育教学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坚持学校、学院(系)、基层学术组织“三级建制、两级管理”的管理体制,构建“责权明晰、分级负责、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运行机制。学校负责制定全校教育教学工作规划及相关政策,决定重大教育教学改革事项,研究解决全局性教育教学问题,监督、保障全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等工作。学院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体,学院结合自身特色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主要负责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协调等。基层学术组织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落实的主体,是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石,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主要负责教育教学工作的落实与执行。基层学术组织要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全面承担课程建设责任和实践教学工作,落实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生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承担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积极促进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推动优质科研资源向教育教学资源转化,促进科研成果、科研思维及科研方法融入教育教学,有效激发人才培养活力与动力。

引导院系合理使用学校学科建设综合试点项目资源,鼓励院系自主谋划人才培养工作,围绕教学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等方面加强研究,积极探索,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以院系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为牵引,精心设计关键性指标,强化院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调动院系主动开展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营造校院“上下联动、目标一致、协同配合”的教育教学环境;加强学校、院系与基层学术组织的联系互动,增强发挥基层学术组织作用的意识,促进人才培养主体工作的有机融合,保证优质资源聚集和共享流动,增强基层学术组织发展活力,激发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活力。

三要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教育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建立多维度校内教学评价体系,明确各环节教学基本规范和质量标准,全面开展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度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实施教学效果评价、过程评价、毕业生调查、专家评价等多种方式,建立院系、学科专业、教师三级教学效果评估指标;强化校学术委员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教育督导委员会等在质量保证方面的职责和作用;适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制度,完善针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用人单位走访调研机制,推进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跟踪调研机制。

四要改革学生评价、荣誉、资助和指导方式,完善阳光育人机制。改革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阳光育人环境。改革学生荣誉体系,健全学生骨干、优秀典型的示范引领机制,统筹规划奖优评定、实践机会、研究项目、学术交流等发展资源,丰富奖励激励形式;改革学生资助体系,建设“按需服务”资助育人体系,全方位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发挥助工、助管、助研、助教、兼职辅导员等助学手段,着力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学们、老师们、同志们,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育教学工作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学校正处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高等教育深化综合改革和推动“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转型期,我们面对的发展任务之重、机遇挑战之多前所未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相信只要工程大学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坚持研究型大学定位,坚持“三海一核”办学特色,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创新引领”的改革思想,坚持“开放办学”的发展方式,坚持“全员育人”的管理模式,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就一定能够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辉煌明天!

编辑:B_lijiaheng  审核:赵琳琳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