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中国船舶报】牢记嘱托担使命 谋海济国谱新篇
作者
刘畅
来源
中国船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5-04-17

分享

以下为报道全文:

2024年,我国船舶工业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

良好的发展态势,离不开科研生产基础人才和后备力量的发展壮大。作为我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和海洋开发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担当“为船、为海、为国防”的使命,凝心聚力,锐意奋发,打造船海领域大国重器,培育船海领域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院长倪宝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船舶工程学院将紧密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高标准打造船海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再立新功。

下好新工科建设“先手棋”

“要从我会干什么就干什么,向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转变。”在一次会议上,倪宝玉在谈到青年教师科研方向的选择时如是说。在他看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船海工程领域高校的使命和责任。

近年来,在我国加快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加速走向工业强国的大背景下,通过运用智能制造、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升级改造的“新工科”概念应运而生。

倪宝玉介绍,在推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船海领域行业特色型高校要精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持续创新教育范式和育人方案,筑牢向海图强的人才根基。围绕强化“新工科”建设,船舶工程学院主要聚焦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首先,打造前沿课程体系,培养紧缺急需人才。围绕国家战略所需,2018年,该学院开设了全国首个海洋机器人专业,这是一门将水动力分析、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仿真等高科技手段综合运用于海洋领域的新兴交叉专业。此外,在课程设置上,确定了对接国家需求前沿和对接行业发展“两个深度对接”;编著了我国首批海洋机器人专业教材;通过小班授课机制,启发式、研讨式、项目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兴趣,激发创造力。

其次,聚焦新质生产力,加大“新工科”改造力度。倪宝玉介绍,该学院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更加强调数字化能力,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了船舶虚拟仿真类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在3D虚拟仿真的海洋环境中与船舶“亲密接触”,提升学习兴趣与效果。同时,加强传统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和“智能+”的交叉拓展,应用VR、AI和数字技术,建立数字化“造船厂”和“样船”博物馆,通过自主研发的虚拟仿真软件打造实践教学“云课堂”,让学生在实验室就能置身“船厂”“邮轮”,解决了人才培养中对专业学习无参照实物的问题,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目前我国绿色造船、智能造船技术和方法。通过打造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环境“工程四金”,实现对传统工科的升级改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下转02版)(上接01版)

最后,依托重点平台,不断推动科教融合登上新台阶。倪宝玉表示,该学院依托现有智能海洋航行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水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参与)、水力发电设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参与)、船舶结构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参与)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船海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3个国家级教学平台,以优势科研资源赋能教学,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让学生跟随导师在参与实际科研项目中解决真问题。

探索产教协同育人新模式

船舶工业与国家116个产业中的97个关联紧密,被誉为“综合工业之冠”。在倪宝玉看来,针对船舶行业“产业链很长”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了解全产业链上下游的具体实际:“比如,造船需要与船东交流,但相当一部分船东有国际背景,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而且得有较好的交流和语言能力;再比如,船舶设计制造涉及与轮机、水声、控制乃至各种零部件厂商供应商的交流合作。实际上,这个行业的特色就是交叉融合,这是每一个做船舶总体的人都要具备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培养中非常重视学生的复合能力,重视与产业的合作交流。”

2023年10月成立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就是这种思路的具象体现。该院通过依托学校船海核优势学科群,服务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聚焦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国家急需关键领域,培养满足行业和区域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工业技术人才和未来领军人才。

同时,通过构建长期高效的校企协同模式,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深耕重大科研成果产出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拓展与船舶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模式,与行业各单位展开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层次交流。

“通过与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深入对接,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就能够围绕企业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的方案大纲上不断改进,为行业输送定制化、专业化人才。”倪宝玉表示,“我们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行业培养可靠顶用的拔尖创新人才,听取行业的声音和意见,与行业的紧密对接是非常重要的。”

倪宝玉认为,现代造船工业的从业者,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和思维能力。学校通过牵头成立首个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国际组织ICNAME,发起成立高等船海院校课程思政联盟、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国家级虚拟教研室等,并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成立海洋工程联合学院,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宽,相关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船舶工业发展要面向绿色化、智能化

绿色化、智能化已成为造船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23年,工信部、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提出到2025年,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体系初步构建。

倪宝玉十分关注行业的前沿发展趋势。在他看来,基于国际海事组织(IMO)对船舶污染物排放的要求越来越高、航运业被欧盟纳入碳排放交易机制(ETS)等外部因素,市场对绿色低碳船舶的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2024年,IMO已明确海上自主水面船舶规则的生效时间表,这预示着全球范围内都做好“智能船舶”商业化运营的准备:“绿色化、智能化是船舶行业的大趋势,作为高校要充分关注,并在人才培养上加大这一方向的投入。”

今年1月,哈尔滨工程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和船舶数字与智能技术研究院,进一步聚焦关键技术攻关,高标准打造船海核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范式,加快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倪宝玉介绍,未来,船舶工程学院将进一步加强传统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探索优质生源“领军班”和新兴交叉学科,不断强化交叉学科培养和校企合作;同时,依托相关重点实验室,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哈尔滨工程大学时强调,年轻一代成为奋力拼搏、振兴中华的一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充满希望。青年学子要树牢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倪宝玉说:“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励引导青年人厚植家国情怀,坚持个人成长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同向而行;也要让他们看到船舶行业积极发展的大趋势,坚定信念投身船舶行业,投身海洋强国建设。”(刘畅)

链接:https://zgcbb.cnepaper.com/zgcbb/h5/html5/2025-03/14/content_136185_18344339.htm

编辑:董昕瑶  审核:董昕瑶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