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创新”这个词并不陌生,许多人都能说出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等很多名词,然而有多少人理解创新内涵呢?
近日,记者采访了刚刚研制出一款新型“仿生鱼”的哈工程大学3位研究生。
“我们认为,创新就是实现自己的想法。”———哈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的研二学生唐旭东、李岳明、郭冰洁这样认为。他们的主攻方向是潜水器材制造与控制。去年,结合专业知识,他们使用电磁感应方法研制出了一款新型的“仿生鱼”,同时采用多关节的复杂系统使其运动更加灵活,自由度更高,具有噪音低、运动灵活、高效节能等优点。
谈起这次创新实践,他们觉得创新最怕没有想法、没有行动、没有资金。他们觉得这次小小的成功恰恰源于有了想法后,很快行动起来,而且得到了学校的支持。
唐旭东介绍,最初研制“仿生鱼”就是想验证一下鱼尾巴的功能。导师在授课时提到“鱼在水中摇尾巴是消耗阻力最小、最快捷的运动方式”,于是,他们不谋而合地有了制作“仿生鱼”的想法。郭冰洁笑着说:“我们的想法得到了学校的支持,我们也很想去做,学校给我们提供了500元的资金。其实有这个想法的人很多,但是他们更多的只是想想,可以说是空想。我们行动了,我们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哈工程大学在校生只要有想法并能通过专家组的立项审查就可以得到该校特设的大学生科研立项。
得到立项后,他们从2006年5月起着手研发。他们从3000多种鱼中,选中了可爱的“小丑鱼”。经过20多天的计算、测量,在电脑上完成了“小丑鱼”立体模型。为了找到能将小鱼内部带电的动力源密封严密的鱼表皮,他们用了40天的时间,尝试了30多种材料,最终确定了硅胶。2006年底,游泳棒、善潜水的“小丑鱼”诞生了。
通过对“小丑鱼”的研制,他们觉得能够实现自己想法与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现自己想法的平台,我们有专业的老师做指导,有免费的实验室,而且没有来自家庭琐事的干扰,可以说是全身心扑在了实验上。”李岳明说。
目前,他们又有了制作第二代“仿生鱼”的想法。在“小丑鱼”身上安装智能控制、通信、导航、目标探测等设备,让“小丑鱼”在海洋生物观察、海洋救捞、海洋地形勘测、海洋矿藏探测、海洋污染监测等多领域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