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暨“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内选拔赛上,哈尔滨工程大学代表队连胜诸多名校强队,继2003年后再次夺得该项赛事亚军,并获最佳创意奖。从2003年他们参加这个赛事就年年获奖。
在“挑战杯”第四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该校“海能科技创业团队”夺得金奖。学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13次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的联合表彰。这所大学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呢?
2003年11月,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大二学生杜勉珂参加全国“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获二等奖。也许是因为投入精力过多,他的专业课几乎没学,期末考试竟有4门专业课成绩不及格。按规定,他可能被学校开除。但是,杜勉珂最终“幸免”——学校按照个性人才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规,准许他转到与他兴趣爱好相近的信息与通讯工程专业就读。
幸运的不仅仅是杜勉珂,为了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哈尔滨工程大学制定了一系列培养创新人才、个性人才的政策。今年秋季,学校又出台了新的学籍管理办法。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自主考试:不搞“一张考卷定终身”。在正常的期末考试、补考之外,只要对成绩不满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考试时间、考试科目。学生在学习期间随时考,一直考到你认为满意的成绩为止。目前,他们已经在教务处设立了考试中心,建设完成了12门公共基础课的题库,平均每门课程有1200至1300道题可供选择。这个学期末,数学、物理、外语、电工基础等基础课就可以开始实行。自主考试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调动了学生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取的积极性。
“老师讲得不好,你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就可以不上课。”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杨德森此言一出,曾引起极大的震动。但是,“免听”作为尊重学生需求的内容最终还是写进了正式文件———除“思品”、“体育”等课程外,学生可以申请免听部分课程。
尊重学生的需求,鼓励个性发展,课程设置上就应该更科学。像高数、物理、工业制图……工科大学的公共基础课,通常是全校统一开课。事实上,由于专业不同,有的系觉得讲得太多,有的又觉得不解渴。现在,学校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采用了模块式教学。按照专业的不同需求,划分成若干模块供其选择。如理论力学就提供了ABC三个模块:A模块80学时5个学分,B模块64学时4个学分,C模块48学时3个学分,供不同专业进行选择。模块式教学使学时得到了合理分配,不但尊重了学生的需求,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分流式教学也体现在公共英语课程。过去只是分快慢班,现在则更加细化了:除了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快慢班外,英语高考成绩85分以上的,可以直接和大二年级上;成绩更突出的,甚至可以和英语专业一起学。
按照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在体育课上体现得最彻底。该校是全国大学体育课实行“俱乐部”模式最早的学校。目前已经有20个体育俱乐部,开展了33个项目,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自由选择。
课程设置合理了,学生的空间更大了,各种社团方兴未艾。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鼓励教师上本科讲台,学校从2002年起评选“示范主讲教师”。2003年秋季,10名“示范主讲教师”脱颖而出,同时评出50名“优秀主讲教师”。“十佳”是两年一评,每人奖励2万元,“五十强”是一年一评,每人奖励3000元至5000元。如今,全校已经有20名“示范主讲教师”、100名“优秀主讲教师”。
重视课堂教学,也就意味着要重视教师的提高与发展。哈尔滨工程大学规定,教师授课满四年,就有权利申请为时6个月的离岗进修,无论是国内进修还是到国外进修,都由学校承担经费。今年学校专门拨出教学研究经费100万元,鼓励教师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研究,并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本科教育专项经费每年不低于1000万元。
(请编辑同学在文章末尾或来源处注明该文原载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