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34岁的人群死亡原因中,自杀成为第一原因。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危机
厌学孤独责任心缺失
新闻背景
在我国3.4亿未成年人中,一定比例存在心理问题,并且大都没得到及时解决。其中28%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3.9%是中度心理问题,0.1%存在重度心理问题。2002年11月,我国首次大规模自杀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有25万人死于自杀,占全国死亡人数的3.6%,而每年自杀未遂的人数达到200万。在15~34岁的人群死亡原因中,自杀成为第一原因。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危机。
据调查,我省大学生中,可能有心理问题的比例高达25%,构成心理障碍的比例约为2%~5%。
2月6日至8日,中国心理咨询发展峰会在哈尔滨召开。来自“两岸三地”及日本心理咨询界最高水平的专家、学者,针对大学生中厌学、孤独、责任心缺失等心理“病症”进行会诊。
你的“心理复原力”有多大?
缓解压力,亟待持续性的温暖与鼓励
金宏章: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常委、省高校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其有关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多项研究荣获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多年,接触过无数案例。
个案:2005年秋季,我省某校某系一名男同学决定考研。该生平素颇为内向,对考研并没有充分的热情和信心,只因看到周围同学都在考,为了面子才报了名。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复习,该生出现反常行为,引起同寝室人的警醒。一天凌晨3时许,该生起床爬上窗台欲跳楼,被同学救了下来。经医院诊断,该生已患精神分裂症样精神病。
金宏章说,心理压力每个人都有,关键取决于人化解压力的能力。用专业理论讲,就是“心理复原力”。
金宏章说,学生从小所受教育和成长环境很关键。良好的家庭凝聚力和来自环境的支持可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人格特质。而良好的人格特质,从心理咨询的复健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再学习来获得。
金宏章说,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实实在在地来开展,“行之有效的做法之一,是在学生寝室中发展心理联络员,在班级中设置心理健康负责人,在学生工作干部中培养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把心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金宏章说,帮助学生增进心理复原力有很多策略。学生要做的是,提升沟通能力,学习了解他人的感受等等;学校要做的是,尽量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各项活动,教师应表现出关心、支持的态度等;家庭要做的是,家庭责任的分担,良好的亲友互动等等。舒缓学生的压力,需要来自各界持续性的温暖与积极关心。
上网成瘾的背后是孩子们的孤独
大学生急需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樊富珉:清华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培养、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干预等。
个案:去年12月4日,22岁女大学生丁丁失踪。同学说,丁丁失踪前,曾到外地去会一个名叫宝宝的网友。回来后,情绪非常低落。后来,丁丁家人在整理其物品时发现了她的日记,日记记录她被迫失去贞操后悔万分。经过警方调查,和丁丁见面的网友姓潘,只有21岁,他承认和丁丁见面后发生了关系,但是认为她是自愿。丁丁的家人要求警方依法追究网友强奸丁丁的法律责任,但警方认为证据不足。
如今,网上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但一个数字表明:13%%的大学生对网络有过度使用的现象。专家说,对虚拟世界的沉迷,背后是孩子们的孤独症,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的低下。
樊富珉说,在高校中,有网瘾的学生占有相当比例。这些学生有一些共同特点:个人没有生活目标,不知去向何方;自我评价较低,自卑不自信;人际关系不协调,对现实生活不太满意;没有时间概念,作息时间混乱(如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等等。
樊富珉说,矫治大学生网瘾,家长跟踪、砸电脑等较极端的限制行为做法不可取。学生接受个体咨询的效果则要好一些。在个体咨询治疗中,学校主要通过对学生的团体训练即行为介入,以及与老师、同学、心理咨询师进行访谈等方式。关键在于学生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多结交朋友。
怎样面对身边过不去的坎?
生命观脆弱,缺乏生涯规划是原因之一
岳晓东: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在内地担任几十所大学客座教授,发表大量学术专著及论文。
个案:某高校大三女生范某,有过一次自杀未遂经历,自杀的起因是和大学男友的分手。她说,这是她人生里第一次觉得受挫。和男友“谈判”前就做好了这种走极端的打算。范某说,现在想来,那样的做法只会伤害到自己,生活却永远在继续。
岳晓东说,自杀行为来自于个体对生活的绝望。前不久针对香港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43%%的女生想过自杀,而实际生活中的比例可能要远远高于这一数字。
“老话说的好,没有过不去的坎。事实上,每一个人都会有来自学习、情感、人际关系、个人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即时烦恼。在实施自杀行为的人当中,更多有自杀倾向心理的人是将个人的痛苦夸大化了,属于臆想性。但事实证明,当人走过这一阶段回头看时,大学期间的这些经历不过是人生中的一些小问题。”
岳晓东认为,当代大学生之所以生命观脆弱,缺乏对自己的生涯规划也是原因之一。
在对生涯规划的设定上,岳晓东总结出了5%理论和投资理论。岳晓东曾有一名学生,在还没有进入大学前就给自己设定了要出国留学深造的目标。留学需要有比较扎实的英语功底,还要有一定的研究经历、学习成绩优良等条件。这名学生一直按照设定的目标积极努力,并且在一些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结果在大学毕业年级申请出国留学时,凭借着比较突出的优势,十分顺利地实现了愿望。岳晓东说,在大学成长过程中,不管别人怎么样,如果一个人给自己设定了奋斗的目标,就会拥有实现目标的进取动力,只需比别人多付出5%的努力,很可能与身边人拉开100%的距离。此外,岳晓东谈到,投资自我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也必不可少。在自己的身上肯于投入时间、经历、资金、激情,努力实现人生的爱、追求和梦想,必将有丰厚的回报。
大学生,把你的心事讲出来
说,是化解心理危机第一步
杨德森: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专家顾问组成员,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有特殊贡献专家,中南大学教授。
个案:某大学外语系的一名女同学对心理咨询老师讲了番话,“我特别希望别人给我面子,但我从来不给别人面子。”老师了解到,这名女同学常有这样表现:其他同学吃苹果,她会分享,但她吃苹果,却从不与人谦让;她有朋友来访,会无所顾忌大声说笑,但同学有朋友来,说话声音稍微大了点,她就会表示不满。
杨德森认为,这是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低下的一个典型表现。令人欣慰的是,这名女同学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向心理咨询师诉说出来。“说,是解决心理问题的第一步,很多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诉说得到缓解。第二步,就是要能够接受他人的帮助。”
“治疗大学生心理疾病,一个重要途径是对其开展生活技能训练。”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以及性格因素等诸多影响,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为各种障碍。人际交往不适症,可以通过人际交往技能训练来消除。
在杨德森教授所在的中南大学,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场景:一群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成员相互握手,之后,每人有5分钟的时间自我介绍。下一个环节,就是成员间互相在纸条上写下对其他人的印象,包括对方性别、年龄、服饰、爱好等。在这里,差别呈现出来。有人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其他同学几十条信息,而有人,对其他人的了解,却仅仅停留在二三条十分表层浅显的信息。
杨德森介绍,这就是人际交往技能的训练。通过介绍自己,表达自我情感,提高社交技能,克服狭隘、自卑、焦虑、敌意、嫉妒等等负面情绪。杨德森提倡,大学生要多多进行换位思考、角色(包括各种社会角色)扮演以及分手(恋人分手)训练等,提高抗打击能力,化解可能出现或已出现的心理危机。
厌学症为何普遍?
重新定位生活坐标,是新生入学首要问题
松原达哉:日本心理咨询学会会长、日本立正大学教授。致力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与普及30余年。
松原教授说,日本与中国,虽然国情不同,但大学生中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却存在共性。“最常见的心理困惑,就是厌学。”松原向记者介绍了目前日本比较流行也是颇为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和步骤。
松原教授说,在日本,大学新生一入校,就对其进行心理评估,也就是通过开发具有针对性的量表(问卷)对学生开展心理测量,找到学生抑郁、焦虑以及人际交往不适等各类病症,之后,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分别分类治疗。
松原比较推崇生活分析咨询方法。松原分析认为,大学生厌学,是因为没有学习的动力,缺乏主动力。“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学生努力学习的目的,不外就是能够上大学,目标远大的,也就是上所名牌大学。这一目标支持学生寒窗苦读多少年。然而,一旦考上大学,绝大多数学生立刻感到失去奋斗的目标,精神松懈下来,继而会有失落、迷茫、无所事事,感到生活无聊的情绪,对当前的学习完全失去兴趣。”松原的应对方法简单但有效,就是帮助学生找到新的生活学习的目标,并辅导学生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