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军工文化: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
作者
刘惠媛 唐晓伟
来源
军工文化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4-09-01

分享

采访对象:哈尔滨工程大学 招生就业处 徐宝贵

《军工文化》:请您介绍一下学校不同时期毕业生到军工集团就业的情况?尤其是毕业分配取消后,学生到军工集团就业的情况?重点介绍一下最近5年的情况?

徐宝贵:哈尔滨工程大学具有光荣的历史传统,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各系(部)部分干部教师为基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因此学校一直具有浓厚的军工背景,在大学生包分配的时期,学校主要面向的就业单位就是国防系统单位,大部分毕业生都在国防系统内的船舶、核、航天、航空、兵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就业。在毕业分配取消后,国家实行了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除国防系统单位外,其他系统的用人单位也逐步和学校建立联系,但在国防系统就业的绝对人数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近五年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研毕业生在国防系统单位就业共计7629人,本科生在核工业集团、船舶工业集团、船舶重工集团和航空工业集团就业的人数较多,研究生在船舶重工集团、航空工业集团、航天科技集团及部分其他军工配套单位就业的较多。

《军工文化》:因为军工集团的保密性和对宣传的谨慎态度,很多学生对军工集团并不是特别了解。其实,很多国家的重要专项项目,都是军工集团在承担,如原子弹、核潜艇、战斗机、神舟飞船、火箭发射、军用船只、电子信息等。那么,学校在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军工集团并且到军工集团就业方面有没有采取什么实际措施?效果如何?

徐宝贵: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是著名的哈军工,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还形成了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哈军工文化”。作为国防工业系统学校,学校注重总结哈军工优秀文化传统,挖掘哈军工文化内涵,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科学组织和精心策划了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教育活动,凝炼国防教育理念,营造“关注国家利益,心系国防建设”的国防文化氛围。

学校大力弘扬哈军工文化,加强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践行“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大学精神,努力塑造“以‘忠诚’为灵魂、以‘工学’为境界、以‘海防’为特色”的校园文化价值观。以“哈军工文化园”建设为牵引,校园“三区一馆”格局下的文化景观与文化场馆建设进一步完善,作为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辐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军工历史文化、船海特色文化、大学学术文化的综合育人效果进一步显现。

在工作实践中,学校紧抓国防教育月,广泛开展国防专题报告会、国防题材影视展播、国防知识、演讲、征文竞赛、国防科技作品设计大赛、枪械知识讲座和打靶活动、航模模拟军事飞行表演等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献身国防、建设国防的热情。把握关键节点,以纪念“建国六十周年”、“建党九十周年”为契机,精心开展“看祖国发展,赞国防成就,绘校园蓝图”等爱国主义为题材的系列教育活动20多项,通过学习交流和各项赛事,增强学生关注国防、献身国防、建设国防的意识。目前,学校被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列入“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被誉为“不穿军装的海军院校”。

广大毕业生服务国防、献身海疆,以“分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工作态度,受到用人单位普遍赞誉。截止2014年6月30日,2014届本科毕业生签约1561人中,到国防系统内单位就业581人,就业比率为37.22%,2014届毕业研究生签约1653人中,国防系统内单位就业758人,国防系统内就业率为45.86%。按照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原)要求,我校每年向国防系统内单位输送本科毕业生不应少于480人,毕业研究生不应少于330人。今年我校本科毕业生已超额完成任务指标21.05%,毕业研究生超额完成任务指标129.70%。

《军工文化》:哈工程有很多典型的军工专业,您可以重点介绍一下?这些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如何?

徐宝贵:哈尔滨工程大学有一些典型的军工背景专业,比如本科专业中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水声)、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信息对抗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等,研究生专业中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核科学与核技术、核能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水声工程等。这些专业的就业率一直都保持在较高水平,除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外,大部分都在国防系统内单位就业,一方面这些专业与国防系统单位匹配度较高,专业对口,另一方面,现在我们很多国防系统单位在发展空间、工作稳定性、保障制度等方面也基本能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

《军工文化》:最近这些年,军工集团到贵校宣讲和选择毕业生的情况如何?重点会选择哪些专业的学生?学校会为学生和军工集团至今搭建怎样的桥梁?

徐宝贵:国防系统的各大军工集团单位非常重视人才招聘工作,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采取了很多措施。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都会组织下属单位到学校举办宣讲招聘活动,向毕业生传递单位信息和文化,加强与毕业生的互动,拉近单位与毕业生的距离,加深毕业生对单位的了解,吸引更多毕业生投递简历。

军工集团各单位也和其他招聘企业一样,每年有自己的专业需求计划,除了刚才提到的一些军工背景的专业外,我校的控制类专业,如研究生的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本科的自动化专业,电类专业如本科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类专业,如研究生的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类专业,如研究生的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与通信工程,本科生的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也在很多国防系统单位的专业需求范围内。

哈尔滨工程大学通过组织校园招聘会和其他活动加强军工单位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校园招聘会为单位和学生提供一个双向选择的平台,学校应单位要求帮助发布招聘会信息,安排宣讲、笔试、面试的场地,组织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参加。同时,为了加深单位和学生之间了解,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展了很多项目和活动。据统计,哈尔滨工程大学21个本、研专业的5000余名在校学生参与了诸如订单联合培养、企业专项奖学金等模式的校企合作,进行校企合作的单位涉及船舶、航空、航天、能源、化工、核电、IT电子等18个行业。同时,哈工程还与英国皇家造船师学会、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等合作设立了近20个种类的奖学金。这些合作单位逐渐成为学校毕业生的重点、持久就业基地。学校还积极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等531家国防系统及行业内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国内20个省、市的50余个城市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每年投入200多万元,安排学生到这些基地实习,通过实习对单位进行了解。学校也会邀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专家给学生做就业指导讲座,并与单位合作在假期组织学生参加“企业行”等进入用人单位进行访问、参观、座谈等活动。很多国防系统单位对这些活动也很支持,为参加活动的学生提供免费食宿。

《军工文化》:其实,每个阶段的学生,可能会有一些毕业选择的倾向与重点,比方以前外企是毕业生首选,现在大家又热衷选择公务员。那么,对军工集团的选择情况如何?有没有出现军工集团选择热潮?

徐宝贵:近年来,国家对国防科技日趋重视,很多国防科技单位在吸引人才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用人制度和待遇也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毕业生对国防科技单位很感兴趣,很多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把船舶系统的研究单位作为首选,核电站等核相关单位来校招聘场场爆满,航天、航空系统的单位也大都是学生热衷的对象。可以说,国防系统的很多单位都是毕业生就业选择的热点。

《军工文化》:学生毕业后,学校也会对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了解。那么,从学校掌握的情况来看,到军工集团就业的学生和其他行业就业的学生相比,总体而言,发展情景和发展趋势如何?

徐宝贵:据了解,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哈军工时期起已为国防事业培养了10余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近五年来,平均每年都有1500余位毕业生投身于国防军工事业。今年,千余名学生与国防军工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另有千余本科毕业生去国防军工单位的研究机构攻读硕士学位。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一流的工程师,哈工程已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等531家国防系统及行业内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内20个省、市的50余个城市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学生从本科阶段就有机会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到船厂、研究所从事科研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科专业的特长。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毕业生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在用人单位,尤其是国防行业、军工企业中,毕业生因为“可靠顶用”而广受赞誉。“蛟龙”号首席潜航员叶聪、“载人深潜英雄”唐嘉陵、中国首位女潜航员学员张奕等都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相较于其他行业,军工行业内就业的毕业生因为将个人发展需要与祖国需要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人生价值得以更大程度地体现。正因为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毕业生将个人梦想融入了祖国发展的更伟大的宏图中,因而发展后劲无穷,潜力巨大。

作为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工程、核能应用)领域最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据原国防科工委统计,学校培养的国防工业系统的“总指挥、总工程师”占5.6%,居全国高校第4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首席专家中,哈工程校友占五分之三;在中国船舶工业系统150余家单位中,1/3以上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出自这里……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掘金蓝土,需要更多高端科技人才投身于此。走向深蓝——哈工程学子的梦想与其他千万个梦想一起构筑了宏大的中国梦,哈工程学子在军工行业中拼搏的故事与其他千万个故事一起演绎着精彩的“中国故事”。

编辑:U3_meitigongcheng  审核:U3_meitigongcheng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