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体现协同创新成果,代表中国海洋工程走向深海大洋——
人民日报:体现协同创新成果,代表中国海洋工程走向深海大洋
作者
袁泉 唐晓伟
来源
人民日报
点击数
2617
更新时间
2014-12-08

分享

凭海远眺,“兴旺”号像一头钢铁巨象,矗立在山东烟台芝罘湾码头——4根粗壮的立柱支撑着比标准足球场还大的平台,百米钻井架高高耸立。609个子系统、1万余个控制和报警点、80万米电缆、4.6万个机械完工点、3万多根管路、762家供应商……显示出海洋工程是一个庞大、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建造体系。

11月中旬,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兴旺”号历经35个月建造后,如期交付使用。其最大工作水深1500米,最大钻井深度7600米,将在世界海况最恶劣的挪威北海开始深海探油之旅。作为全球综合性能最高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它是由“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单位之一的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主导,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研究院所参研的全球资源集成系统,是协同创新的成果。“兴旺”号的交付,也标志着中国在海洋工程主流产品领域已具备标准化、批量化建造能力。

“兴旺”号是为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第四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进入挪威北海是海洋工程平台进入高端市场的代名词。北海是全球海况最恶劣的油气田,该区域低温且常有风暴,海浪可超30米。挪威标准对健康、安全、环保体系采用业内公认最高标准。配备世界最先进钻井系统和动力定位系统的“兴旺”号,将这一标准表现得淋漓尽致——生活区噪音不超45分贝;为所有25公斤以上设备安装机械辅助装置、运输通道;设计信息数据管控系统为每根管路的“身份证”联网;电影院、卡拉OK、健身室、咖啡厅……这是一座功能齐备的“海上之城”。

缺少核心技术和基础设计能力,曾让中国海洋工程企业吃了很多亏。中集来福士总裁于亚说:“海工企业的竞争市场只有国际,没有国内,因为目标客户都一样,只有一流的企业才有市场,二流企业很难得到发展机会。”这需要企业借助“外脑”,与国内外相关领域最高水平的高校院所协同创新。

2012年,哈尔滨工程大学联合国内船海领域最高水平的企业和高校院所成立“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面向深海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共性前沿技术三大创新任务,提升服务海洋强国战略需求的能力。中集来福士与成员单位开始探索有组织、有分工、有动力机制的深度融合。

作为我国唯一国家级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研发中心,“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的目标是掌握核心知识产权,它得到了“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的全力支撑。哈尔滨工程大学为平台“量身定做”的“系泊系统初步方案的快速选择方法”,改变了方案初步确定耗费大量时间成本的状况,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哈工程、中船重工702所等协同创新中心单位为企业提供重要技术支撑,解决了动力定位及系泊系统设计和分析技术、挪威北海标准下的振动噪声预报及控制技术等诸多关键问题。

从建造“外壳”到拥有“核心能力”,从“购买技术”到“自主设计”,于亚认为,协同创新不仅是一种愿望,也是一种需求。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4-12/08/nw.D110000renmrb_20141208_3-20.htm

编辑:U3_meitigongcheng  审核:U3_meitigongcheng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