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新浪网:哈工程杨德森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者
佚名
来源
新浪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5-12-08

分享

12月7日,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相继公布了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和中国科学院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哈尔滨工程大学杨德森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以来产生的又一位院士,也是我国高校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十几年间产生的又一位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78级校友、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77级校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宣益民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德森教授1977年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系,1982年起留校任教,是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学科培养的杰出人才。杨德森当选院士,标志着学校多年潜心研究的水声成果得到船舶海洋工程界的充分认可,也标志着学校水声学科在全国位于核心引领地位,还标志着学校高层次人才在国家相关领域居于领军地位。院士的产生是学校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突破性成绩,对学校船海学科建设发展,乃至国家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最终选举产生新当选院士7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852人。院士增选工作从今年1月开始启动,通过中国科协组织学术团体提名和院士提名两条途径,共提名了521位有效候选人。经过第一轮评审,产生了203人进入第二轮评审。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9人。院士中有34位来自高校。

杨德森教授作为我国最早从事矢量声纳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长期从事水声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声纳技术和水中兵器声隐身方面取得多项开创性成果,为追赶该领域国际先进水平提供了可能。他带领的团队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矢量声纳。矢量声纳技术被称为我国本世纪初水声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创新技术,它的研制成功,为我国声纳技术的进步开辟了新途径,对于改善和提高我国声纳装备技术水平产生了巨大推进作用,促进了我国水声国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社会和军事效益。

由杨德森教授,国际上最早研究矢量声学技术的俄罗斯专家,哈尔滨工程大学洪连进教授合作出版的《水下矢量声场理论与应用》,是我国水下矢量声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基础性权威性著作,一经出版引起国际关注,迅速被美国出版界翻译成英文。

李建刚1982年毕业于哈工程船舶核动力专业,现为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磁约束聚变专家委员会召集人,《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主编,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长期从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等离子体与波的相互作用、诊断、托卡马克运行、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聚变材料等。哈工程77-321班校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宣益民本科就读哈尔滨工程大学,主要从事功能流体流动与能量传递机理及其控制方法、高效热光伏能量转换理论与技术、系统热控制理论与技术、目标热特征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

【杨德森院士简介】

杨德森,男,汉族,1957年4月生,黑龙江省穆棱县人,1975年7月参加工作,198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7年考入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水声工程系本科学习,1982年1月毕业并留校任教;2002年7月任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2003年5月任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长期从事水声工程方面教学和科研工作,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我国声学界最高学术成就奖“马大猷声学奖”。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发表论文论著13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检索收录;共有国家授理专利36项,获得授权专利1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64人。他所带领的团队获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称号,他所指导的学生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获国家和省部级多项荣誉称号。

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重大专项——深海工作站专家组副组长、总装备部潜艇声隐身专业组专家、中国声学学会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部专家组成员、国家声学标准化委员会委员、“水声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原文链接:http://hlj.sina.com.cn/edu/school/2015-12-07/1620599807.html?qq-pf-to=pcqq.c2c

编辑:U3_meitigongcheng  审核:U3_meitigongcheng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