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一诺
“我们民族想要发展,想要与发达国家比肩,我们这一代人不承受压力,换不来国家富强。”这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副教授杨剑在给同学们上外语课。杨剑是《大学英语》公共基础课和《当代加拿大文学专题研究》英语专业硕士选修课教师,每年给全校各专业的10个班级授课。杨剑认为,“英语课堂也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价值观引领的前沿阵地,在三尺讲台上传播知识的同时要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用充满正能量的精神内核给学生以滋养。”
给学生不断传输正能量
在一次以《东西方教育比较》为题的PPT英语个人展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慷慨陈词,言语间也随着气氛的升腾开始出现责备的倾向,且越来越浓郁。见此情景,杨剑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播放了一条朋友圈热传的微信视频《凌晨四点半的哈佛大学图书室》,图片上的自习室和图书室灯光明亮。
“无论哪个年代哪个国家,只有勤奋努力的人,才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如果你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如果你想和祖国一起去圆中国梦,你需要更加努力奋斗。”
“现在的大学生有想法、敢说话,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老师要是没有思想上的‘钢筋铁骨’,就可能让这群来势汹汹的‘90后’把你‘消灭’了。”杨剑说,“我从不以言论观点的尺度批评学生,关键是老师要能在恰当的点上进行指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叫立德树人。”
打造新型教学模式
“好老师加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会让教育活灵活现。我很幸运,搭载上了哈工程英语教学改革的航船,这种课下以问题为导向自主实践学习和课上小组讨论与展示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考验的是两头功夫:老师备课的深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厚度。”杨剑说,“新模式英语课一个话题8个学时4次课,要想把这个过程走下来,老师和学生谁都甭想偷懒。”
选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是杨剑备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从马航失联看空难”“时间都去哪儿了?”“英雄曼德拉”……话题既要有正向意义,又要可展开讨论。
“英语课上的时事新闻紧跟‘潮流’。”动力学院2013级本科生高启说,“嫦娥三号探月降落成功之际,杨老师给我们推送了原汁英语新闻,从那条新闻里我记住了嫦娥3号、玉兔号、发射升空、月球车、软着陆等一套‘时髦’的新名词和短语。更重要的是,外媒对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惊叹和赞誉让我心里有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作为舰船动力学专业的学生,保卫祖国万里海疆就是我的责任,也是我追求的梦想。”
“貌似信手拈来的时政新闻考量着一个人民教师立德树人的能力,而甄选推送学习材料的背后是老师漫长的学养积累,这些都要求老师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杨剑说。
走出大学英语课实践育人之路
最初,杨剑很犯愁工科学生上英语课提不起兴致来,无论老师在上面讲得如何情绪高涨,下面依然是溜号犯困。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杨剑大胆尝试将时事热点引入英语课堂,并推荐大量丰富的视频、原著等资料帮助同学们学习和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互动越来越多,他也越来越意识到,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与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对很多事物的看法犹如盲人摸象、似懂非懂,他们渴望与老师交流,在迷茫中得到指点。
几年时间里,杨剑先后给同学们推荐了《富兰克林自传》《乔布斯传》《货币战争》等几十部著作,《阿甘正传》《老友记》等数十部音视频文件、电影、美剧。毕业多年后,09级核学院毕业生王冶再次找到杨剑,“当年您推荐的《富兰克林自传》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我来只是想对您说一声:谢谢老师!”
“这是我最感动和骄傲的时刻,思政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杨剑感慨万分。他用这样充满正能量的精神滋养了一批批学生的成长成材之路,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学英语课实践育人的成功之路。
原文链接:http://sjdb.hljnews.cn/DBNewsAppService_v1.3.0/lookHtmlFromTemplet.do?aid=99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