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中国教育新闻网:哈工程船舶动力精英的培养之路
作者
李凯 霍萍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8-05-08

分享

船舶动力系统相当于船舶的心脏,而中国生产的船舶所采用的动力系统,长期以来一直依赖进口,这成为制约中国向造船强国迈进的瓶颈问题。要想彻底解决中国船舶的“心脏病”,就必须切实提升船舶动力领域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

近年来,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简称动力学院)瞄准我国船舶制造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以国家及行业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打出一套从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到优质在线课程建设再到实施创新实验班的组合拳,探索和实践了一条船舶动力精英培养的有效路径。

挑大梁:

国家重大专项中显身手

学校10余年来,就业率、就业质量双高,而动力学院的毕业生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学生刚上大四,就被船海行业的“大院、大厂、大所”预定一空,研究生更是“供不应求”,“可靠顶用”“上手快”是用人单位对动力学院毕业生的普遍评价。

学院以其雄厚的基础创新潜质和底蕴,联合行业内的“老伙伴”“大院、大厂、大所”中船动力研究院、沪东重机行业内重点企业院所参与“中国船用低速机创新工程”、国家“两机”专项、“减振降噪专项”和“舰船三代机自主研发项目”等国家和行业重大工程,培养出一批勇担重任的船舶动力精英。

学院源于1953年哈军工成立之初的海军工程系造船科下设的352动力教授会。彼时,聚集了留德的知名动力专家张稼益以及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中央大学等一批名校的优秀人才。从我国首艘航母辽宁号到国产C919大型客机等重大工程的动力系统恢复与设计上,哈工程的动力精英用实力诠释了何为报国担当。

订单式:

为企业量身定制创新型人才

动力学院的研究生培养紧紧围绕着国家船舶动力行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针对船舶动力领域研究生培养实践性强,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强等特点,学校与多家行业特色企业开展“零距离”协同培养合作,采取项目式、订单式培养模式,加强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同时,联合研究院所、央企,建立校企创新实践基地和联合研发中心,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有利条件和创新实践资源。学院与同城的中船重工第703研究所共建的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2016年获评为“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该示范基地重在培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课程体系,授课内容和要求根据企业需求情况,会同学校专家共同商定,为企业“量身定做”。学校与基地互设课程,互聘教师,开展学术沙龙、院士讲坛等学术研讨活动,拓宽研究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采取“1+1”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1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学习工作并完成硕士论文的选题与研究工作,学生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企业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关项目或产品研发设计。实行校企双导师负责制,每名学生对应一位校内导师和一位企业导师。采取“课题式合作培养制”,两位导师要求有合作的科研项目,研究生赴基地主要围绕科研项目开展研究实践工作。

基于科研项目的项目式培养,学生获得高水平科研项目的训练,承担科研和创新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就业后能很快转换角色,并逐渐成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科研团队的重要研究力量。在各年度就业中,动力学院研究生的专业对口率达到95%以上,每年都为国防工业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输送大批“可靠顶用”之才,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基础课:

化枯燥为有趣

学校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和轮机工程学科服务主体是船舶动力领域的船用柴油机、船用燃气轮机和大型蒸汽动力装置等,船舶动力技术具备学科交叉集成度高、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等重要特征,船舶动力行业转型发展需要具备掌握机、电、热、控、流体、测试、力学、理学和材料等学科知识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学院郑群教授认为,培养复合型人才,首要是提高研究生基础研究能力,构建完备的船舶动力特色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基础教育,才能最终助力船舶动力基础研发能力和自主化设计水平提升。

鉴于船舶动力专业高等流体力学、高等燃烧学等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抽象性、系统性强的特点,传统课堂理论教学让学生普遍感到艰涩难懂,学起来很吃力。对此,学院抓住理论基础课教学的痛点,由郑群老师领衔,借鉴国外大学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对高等流体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探索实践和大胆改革。改革后的流体力学课,采用案例式、启发式教学,讲述经典理论,深入浅出地使学生吸收到最新的船舶动力领域研究成果,并精心录制了在线公开课,高标准建设学位基础课程,提高研究生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全国工硕教指委指定的“学堂在线”平台上发布,辐射全国,课程入选了“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线课程重点建设项目”,成为我国动力工程领域继清华大学燃烧理论课程之后第二门经认定的工程硕士在线课程。

此外,为了使学生尽快获取船舶动力领域最新的发展成果、前沿技术,开阔视野,学院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闻雪友、沪东重机的“总师”型专家张南林等行业顶尖专家学者定期来校教授船舶发动机技术进展、工程热物理进展等技术进展类课程。使得学生能第一时间触摸到船舶动力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和科技成果,了解最新的科技进展,加深对专业的热爱和了解,激发创新动力与活力。

吃小灶:

培养精英要趁早

船舶动力行业尽管急缺各类人才,行业缺口很大,但船舶动力相关的学科专业却一直是比较冷门的专业,前些年报考的人少,生源质量也偏低。如何使学生了解船舶动力专业并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学院紧紧抓住生源质量问题,通过举办动力夏令营、设置动力实验班等举措,在全国招收优质的本科生,打造船舶动力精英生源培育品牌。学院近两年的保研和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加,生源人数和质量明显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轮机工程学科专业分别获得国内外机构权威认证,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行业内用人单位高度认可,已逐渐满足船舶动力行业转型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理念及经验开始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学院创新精英人才选拔机制,自2017年开设“船舶动力精英”本硕博连读创新实验班,实现贯通式培养,目前,经过选拔,已有22名符合条件的本科生进入实验班学习。实验班面向全国分阶段、多层次选拔各省前4%的具有较大发展潜质的优秀本科生源,以研究型学习、高水平科研、多学科交叉为主要培养手段,打通本科、硕士、博士间的课程壁垒,给学生更大的自主规划发展空间,培养精英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实验班在新生入学、大类培养转专业、保研资格确认三个阶段,制定不同的选拔标准,在不同层次上选拔综合能力强、发展潜力好的优秀人才。

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是船舶动力行业自主创新和转型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的迫切需求。学校从专业课程体系的国际认证、优质教学资源配置、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个方面,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融合。资助研究生参加ASME、CIMAC等燃气轮机、柴油机领域的高水平国际会议,促使其接触学科最新前沿科技,并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能力。

基于多年来学校在船舶动力行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优势,作为关键技术牵头单位,未来学院还将每年派10多名研究生到瑞士WinGD公司与国外研发人员共同参与低速机的设计和研发课题。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哈工程动力学院在培养船舶动力精英的征途中坚定地前行。(通讯员李凯霍萍)

原文链接:http://www.sohu.com/a/230668893_243614

编辑:U3_meitigongcheng  审核:U3_meitigongcheng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