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至14日,在同江市委统战部的支持下,哈尔滨工程大学民族团结实践队奔赴同江市八岔村,开展实践研学活动。此次活动紧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
八岔赫哲族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王宁给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八岔村的基本情况。八岔赫哲族乡位于同江市东北140公里处的黑龙江南岸,东与抚远市接壤,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对,是我国赫哲民族的主要居住地之一。据考证,赫哲人在八岔境内活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1956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赫哲族乡级政权。辖区内有著名的黑龙江八岔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域内泡泽、河流众多,有著名的“四泡一河”。全乡总控面积为30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58万亩,主要产业为种植业、渔业、加工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全乡辖4个行政村6个自然屯,总户数4139户3470人。其中赫哲族人口364人,占全市赫哲族人口总数的29%。

抵达八岔村后,实践队首先走进了赫哲族鱼皮画制作工坊。作为赫哲族独特的艺术瑰宝,鱼皮画承载着赫哲族千年的渔猎文化与民俗风情。队员们仔细观摩了鱼皮画从鱼皮熟制、剪裁、镂刻到粘贴成型的复杂工序,每一幅作品都以独特的图案生动展现了赫哲族传统生活场景,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赫哲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艺术创造力。队员们纷纷表示,通过近距离接触鱼皮画,不仅领略到赫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认识到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队来到伊玛堪传习所,与伊玛堪传承人进行了深入交流。伊玛堪作为赫哲族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被誉为 “赫哲族百科全书”,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传习所里,传承人用赫哲语为队员们演唱了经典曲目《乌苏里芒目》,那悠扬的旋律、独特的唱腔以及充满故事性的歌词,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通过与传承人的交流,队员们了解到伊玛堪传承面临的挑战,深刻意识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队员们还积极参与伊玛堪学习体验活动,尝试用赫哲语唱出简单曲调,亲身感受这一古老艺术的独特韵味。

实践队还参观了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的三江口。这里是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的交汇之处,江水澎湃,景色壮美。站在江边,队员们不仅欣赏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深刻体会到三江流域对赫哲族文化孕育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这片土地是赫哲族世代繁衍生息的根基,也见证了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关系。

八岔村作为赫哲族聚居地,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依托民族文化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取得显著成效。实践队在研学过程中,深入了解了八岔村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建设民族文化传习所等方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成功经验。队员们表示,将把此次实践研学中了解到的乡村振兴案例带回学校,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助力更多地区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此次八岔村实践研学之旅,不仅让哈尔滨工程大学民族团结实践队的队员们深入了解了赫哲族文化,增强了民族团结意识,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了青春力量。同时,通过对乡村振兴实践的调研学习,队员们更加明确了当代大学生在服务社会、推动民族地区发展中的责任与使命。未来,实践队将继续开展相关活动,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