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以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为抓手提升学术生产力
——访核学院院长夏虹
作者
夏虹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2914
更新时间
2015-10-23

分享

编者按当前,全校上下正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发挥各自作用,扎实推动学校综合改革走向深入。校党委书记谷焕民、校长姚郁分别以党建调研、专题办公会形式就加快落实学院综合改革及基层学术组织建设提出指导意见。为帮助各基层单位聚焦改革发展焦点问题,工学周报特开设“综改大家谈”栏目,邀请院系领导班子及广大教师畅谈对学校和院系改革发展的思考与探索,已有的经验做法和未来的谋划举措,以启智集思、凝聚共识,不断将学校综合改革引向深入。

创新机制,建设具有国际化特征的核学科

记者请结合核学院基层学术组织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学院“十三五”规划谈谈学院此轮基层学术组织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夏虹:核学院自2005年成立以来一直立足学院发展全局谋划、部署。基层学术组织建设与学院的发展和定位息息相关。2007年,按照学校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学院启动了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历经5年的建设实践,到2012年,学院逐步积累、形成了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的经验和思路,并结合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工作,制定出核学院基层学术组织改革方案;201312月,学院召开教职工大会,一致表决通过了核学院基层学术组织架构方案和教师分类管理实施细则,并于2014年开始正式运行;经过一年的实施运行,学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并结合学校新的要求和部署,于2015年对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使基层学术组织架构更趋合理,教师岗位设置更具激励性。

核学院推进基层学术组织改革,旨在理顺院、所(中心)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责、权、利,构建更加完善的学院运行机制和体制,进而充分调动全院师生积极性,使全院上下形成“谋事、做事、担事”的发展氛围,为实现“成为国家核工业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核科学与技术领域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基地之一”目标和建设一流核学科的愿景不懈努力。

经过下一个五年计划的发展,学院将基本建设成一个具有国际化特征的核学科,使教学与科研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适应我国核科技工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的需要。争取在下一轮学科排名时能从70分中等阵列进入到80分良好阵列当中,具备国际竞争力。

突破瓶颈,激发基层学术组织能动性

记者:为实现这一目标学院具体的改革思路是什么?在推进基层学术改革过程中学院需要突破的发展瓶颈是什么?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有哪些?

夏虹:学院基层学术组织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改革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是否有利于做实学科方向,促进学科水平提升;是否有利于科研支撑教学、丰富教学,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有利于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学术声誉,保证科研上、中、下游融会贯通,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项目研究协调发展,从而将学校的转型升级真正落到实处。核学院本着这一改革思路进行学科体系建设,努力突破改革发展瓶颈。

在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各学院面临着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问题和矛盾。对核学院而言,要做大做强各基层学术组织,先要梳理好基层学术组织的责、权、利,进一步健全运行机制,充分释放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其中,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学院当前需要突破的发展瓶颈。学院缺乏具有显示度的领军人物和高水平的学术骨干,教授谋划大项目的能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因此,结合学科发展方向,有计划地从国内外引进学术大师和高端人才,多渠道地安排青年教师出国交流学习、参与高水平科研合作,是学院下一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学院在健全运行机制的同时,要明确好各基层学术组织的职责,梳理好各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与学科方向负责人之间的关系,做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划分及学院内部各基层组织间的分工协作,真正激发出基层学术组织的能动性。

释放活力,提升基层学术组织“造血”能力

记者请从学院基层学术组织架构出发,谈谈学院如何通过改革使学术内行拥有更大的学术行动能力和资源配置权利,进而提升学院的学术生产力?

夏虹:学院对基层学术组织架构进行优化整合,形成由四办和主体研究所(中心)/系组成的框架结构,整体实行扁平化管理。制定了《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基层学术组织管理办法(暂行)》和《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试行)》及《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科、学科方向、专业及课程建设负责人职责》等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各基层学术组织之间的责、权、利。

第一、设教职工大会、教授委员会、核科学与技术国际顾问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具有学院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职能,同时具有学科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学术事项的咨询权和决策权,重大问题需通过教职工大会全体会议讨论通过。核科学与技术国际顾问委员会则主要指导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核科学与技术国际顾问委员会从研究方向、研究课题的选择及研究项目过程的技术问题等方面指导学科的发展及师资队伍建设,并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对核学科建设提供指导。这种设置不仅实现了学院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分离与协同。

第二、学院行政办公室按综合办与科技办合署办公,学工办与教务办合署办公的模式设置,实现四办合署办公。综合办主要负责学院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党务、行政和日常管理工作;科技办主要负责学科规划、科学研究、保密、科研方面的国际交流工作;教务办主要负责人才培养规划、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各项理论与实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国际交流等工作;学工办主要负责学院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就业和科技创新等工作。“四办合一”使学院的管理与服务更加分工明确、协调有序、集中高效,“小机关大服务”格局初步形成。

第三、研究所(中心)/系是学院核心的基层学术组织,对学科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根据研究方向和基层学术组织发展的形态,学院将学术组织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了核动力仿真技术研究中心、核动力装置研究所、核技术系、核化工系4个基层学术组织,并凝炼出核安全与仿真、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核动力装置性能与设备、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技、辐射应用及探测技术、核反应堆物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7个研究方向支撑核学科的发展,为提升学术生产力奠定基础。

第四、学院的实验教学中心包括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核化工与核燃料循环工程专业两个实验教学组。实验教学中心暂不纳入基层学术组织,视同基层单位,由学院(教务办)直属领导,根据发展建设情况再行确立。实验教学中心教师可以从事相关方向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教学任务,待中心教师的学术与科研能力达到相应水平后,再自然过渡到现有的基层学术组织中。同时,学院今后将会逐步将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任务向基层学术组织转移,在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实验教学水平提升。

第五、学院的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和“111”引智基地虽没有纳入基层学术组织,但其发展建设也得到了各基层学术组织的支撑,并促进着各基层学术组织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学院依托学科建设综合改革试点,以教改立项为抓手,做好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以及教材建设组织工作。自2013年学校的学科建设综合改革试点专项“打包”到院系以来,核学院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制定了一系列个性化的发展政策。对学院综合改革进行“二次设计”,有计划地支持和平衡学院发展的薄弱环节,把更多的行政权力下发到基层学术组织,更好地释放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从而提升基层学术组织的“造血”能力。

约束与激励并举,促进基层学术组织的个性化发展

记者请就核学院在推进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中的具体举措和经验,谈谈如何理解和认识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对学院综合改革的意义及学院未来基层学术组织改革的设想。

夏虹:我就结合学院的人事制度改革、岗位设置及考核评价体系等内容来谈一谈。学院遵循教师责权利统一、各类教师之间协调发展统一和教师自身发展与学院整体绩效增长统一的“三个统一”基本原则进行总体设岗。立足学院现实,面向学科未来发展,在强化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的权利和责任的同时,努力协调好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与学科、专业等学术负责人的关系,以学科建设成效指标为引导,统筹考虑资源的利用与产出,将团队考核与个体考核相结合,建立合理的、约束与激励并举的薪酬体系。

学院日前召开了2015年第三次教职工大会暨核学院基层学术组织改革文件征求意见会,专题讨论《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基层学术组织管理办法(暂行)》和《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试行)》。目前,学院的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工作已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创新、充实和完善与改革相配套的机制,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学院的基层学术组织永葆生机和活力,扎实推进学院综合改革走向深入。

未来,学院将进一步以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为抓手,改革内部治理结构,释放教师学术研究潜能,强化学科建设品质,着力在激励和引导各学科方向(团队)做大做强、促进学院内部各基层单位协同“作战”、提升标志性成果产出量、联合相关学院建立新的学科群等方面进行有效地探索和实践。


审核: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