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燃 !当热血与冰雪碰撞
—记第十二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
作者
常昊 孙梦尘 赵琳琳
来源
新闻中心
点击数
311
更新时间
2020-01-10

分享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寒地黑土上的冰雪文化脱胎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哈尔滨人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将镜头从偌大的哈尔滨拉至哈工程校园的林毅路和文庙街,55件精美的雪雕在短短三天内,从初具雏形到惊艳亮相,冰雪激荡下的文化自信在12年的传承和坚守中继往开来。

风情·异国名香赠工程

这一场冰雪盛宴迎来了来自8个国家或地区、62所高校的中外大学生,他们生长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但怀抱着对冰雪艺术相同的热爱和追求,以精湛的技艺雕琢冰雪奇迹,南北兼收并蓄、中外水乳交融的多元化冰雪文化得以呈现。

泰国队的雪雕作品很少让人失望,线条明快自然,细节繁复精美,民族特色浓郁,一眼就能辨认出是泰国高校的作品。泰国达勒职业学院代表队以“龙凤呈祥”为题,龙凤之灵,一个变化飞腾而灵异,一个高雅善美而祥瑞,两者飞腾盘旋,缠绵依靠,代表着吉祥如意,万事顺遂,这独具中国特色的选题创意是他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

途经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代表队的雪雕作品,让人以为身处悉尼街头。他们以悉尼著名地标为原型,浓浓的悉尼风情和游人撞个满怀。“比起成绩,我们更注重的是雕刻过程中的快乐,也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我们的作品感受澳洲城市的风情”,雪雕“从这里到那里”是作品,更是澳洲文化的缩影,在四四方方的雪块中和冰雪文化相交相融,相映成辉。

爱丁堡大学代表队的作品《浪花之中》把队员们的美好愿景具象化。拍打石岸卷起的朵朵浪花缤纷绽放,浪花中央坐落着城市,自然风光和现代建筑完美结合。这饱含着他们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期待,“要重视自然、热爱自然,关注现代环境危机”,静默无言的雪雕以最打动人心的方式发声。

除此之外,来自俄罗斯、法国、韩国、葡萄牙等国家的队伍也纷纷呈上精美雪雕作品,尽显各地风情。国内队伍的参赛作品也让人眼前一亮,我校的雪雕作品《生命的“旋”律》以海螺壳的螺旋生长、旗鱼群和沙丁鱼群的螺旋觅食、座头鲸的螺旋游动、鹰的螺旋俯冲等建立螺旋曲线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生灵互通共生的本质,展现了生命的律动和生生不息万物生长的自然旋律之歌。

温情·地不知寒人心暖

从清晨到深夜,从报道到离校,志愿者们活跃在雪雕大赛的每时每地。工程人以满满温情和热情参赛队伍提供服务和帮助,使天寒地冻的哈尔滨充满了温暖。

动力学院郭粲是带队组的一名志愿者,她从队伍报道开始就活跃在一线:“3号报道那天,由于飞机延误等问题,有些队伍临近午夜才到,我们几个志愿者赶着夜色进行对接,交付钥匙,并把他们安全送达寝室。后期雕刻时间更是紧张,晚上陪伴参赛队‘熬夜赶工’也是常有的事。”志愿者们始终守候在队员身边,搬运工具、送上饼干、递杯热水;夜幕降临,参赛队伍结束一天的雕刻工作,后勤组志愿者则身披夜色,将工具入库,清点并保养,“一切都安置妥当后,时间已至深夜,走在回公寓的路上,虽然深感疲惫,但心中是圆满完成工作的满足与自豪”,毛家园如是形容自己的志愿工作。

宣传组志愿者可以说是雪雕大赛的“幕后英雄”,雪雕开铲之初,他们就一路追踪雪雕的成型过程,雪雕完成当晚,他们就时刻专注于雪雕成品的拍摄及照片处理工作。在夜晚拍照,不仅要与光线搏斗,更要忍受夜晚的严寒,一个雪雕平均要拍20多张照片,后期还要进行精细处理。当晚的飘雪更让他们的工作难度成倍增加,一位宣传组志愿者介绍道:“雪雕精修图的处理需要运用磁性套索、智能锐化、污点修复等高难度工序,劳时伤神。午夜零点左右,下雪了。拍摄工作更加严酷,后期处理难度也直线上升,我们需要把遮挡在雪雕前的雪点一个一个处理掉,每张图片上有上百个雪点,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雪雕大赛的志愿工作时刻面临着天气的考验,但这份寒意早已被哈工程人血液里的热情冲散,这源于树立我校文化名片和校园形象的自觉和责任,更源于传承和坚守冰雪文化的使命和担当。

激情·匠心不惧彻骨寒

零下二十多度的低温对长居哈尔滨的人来说或许习以为常,但对大部分参赛选手来说,可能是第一次感受这样的寒冷。尤其是在户外进行长时间雕刻工作,严实的装备也难抵冰城肆虐的寒气,但这毫不影响他们比赛的热情。

开赛第一天,天刚蒙蒙亮,参赛队伍就已经扛着工具来到比赛现场,夜幕降临,他们借着路灯和志愿者们架起的灯泡心无旁骛地雕琢修饰,许多队伍更是坚持到深夜才休息,短短一天就初显轮廓的雏形引得不少人驻足。爱丁堡大学参赛队队员说:“我们的参赛热情足以抵御严寒,对于这场比赛,我们准备了很久,希望能够竭尽全力、不留遗憾,为这场雪雕之行、工程之旅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午休时间,大多数参赛队伍前往食堂解决午餐,但泰国达勒职业学院代表队与泰国萨拉巴瑞职业学院代表队的队员们总是买来热气腾腾的烤红薯,席地而坐,在短短几分钟内填饱肚子,又马不停蹄地继续雕刻工作,他们解释说:“我们想利用好短暂的三天,不想浪费一点时间,这样很省时间,而且吃完就可以马上工作,能够把完整的作品呈现给大家,我们辛苦一点也值得。”

数九寒天,低温作业往往是参赛选手的常态,在雕刻顶部或者细节区域时,他们面临的不只是天气的恶劣,常常需要攀到高处,一点点打磨,特殊的位置的花纹和镂空还需要趴在或者跪在雪上处理。连续工作六七个小时后,队员们的冻得发紫,胳膊手腕也酸痛难耐。有些不适应北方环境的南方队伍,被寒风刮得咳嗽不止,有的队员因为不慎被雕刻工具轻度划伤,但为了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大家都选择坚守前线,争分夺秒地进行雕琢。

志愿者工作组总负责人曹津铭感慨道:“每一支参赛队伍都热情高涨,信念坚定。每天陪着他们一起工作,我们都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

真情·文化高地试登临

雪雕是有灵性的,它与创作者心脉相通,能够折射出创作者内心的情感。不同的雪雕作品也传递着不同的精神内核,这份源于文化、源于热爱的传承与坚守烙在了每一位创造者的骨子里。

从我校将雪雕艺术课程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到将雪雕艺术活动作为黑龙江省高校校园冬季的特色文化活动,从校园雪雕大赛的普及宣传,到国际雪雕大赛的交汇融合,从追忆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红船精神,到展现“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现代中国。这场比赛与其说是世界各地的参赛队伍展示才华、切磋技艺的冰雪舞台,不如说是校园文化、龙江文化、冰雪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饕餮盛宴。

景德镇陶瓷大学代表队以觉醒的东方雄狮展现中华民族在新时代蓬勃发展的劲头;北京化工大学代表队以“一带一路”为依托,细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北京理工大学代表队雕琢出“饱满的石榴”和“硕果累累的麦穗”,隐喻于磨难中奋发图强、团结向上的中国,他们介绍说:“我们队还专门前往浙江嘉兴进行实地考察。红色基因一路传承,我们现在处于最好的时代,未来更加可能无限,光芒万丈。”他们,用冰雪承载深情,用技艺呈现心意,借巧夺天工的雪雕讲述青春的梦想与内心的热爱。

文化需要传承、发展和创新,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已成为哈工程的一张名片,而哈工程也为兴起于黑龙江的冰雪文化增添一抹亮色,而在这些富有创意、匠心独妙的作品背后,对于冰雪文化、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坚守始终不变。

编辑:赵琳琳  审核:赵琳琳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