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如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新之路
作者
魏元朋
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1-09-24

分享

如何尽快适应全新的大学本科或研究生生活,尽快找到学习窍门和方法?本报推出“小程开讲”栏目,选取往届优秀学子撰写的学习研究成长经验故事,为学生们带来学习方法上的启迪。

如何进入一个研究领域

我在迷茫中选择了考研,在数学专业研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看着与自己同时进入实验室的同学,都已经找到了今后研究的方向,每次研讨都能够顺利报告,而自己把实验室研究的方向从符号矩阵(张量)到超图谱(复杂网络)再到张量理论等进行了一遍也没找到自己的方向,每次研讨轮到自己上台时,连基础的概念都表达不清晰,总是“孤单”的一人被挂在黑板前,但是,我的导师卜长江老师没有放弃我,在他和师哥师姐的帮助下我迎头赶上。

我感谢那段只能每天不断上网、去图书馆查阅经典文章和最新科研动态的日子。正是那段自己耐住性子不断涉猎的日子,才使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从众多科研方向中渐渐看到了自已研究的方向曙光。我明白,做科研基础差没关系,只要耐住性子,多听导师和同学给的建议,让自己融入研究领域。

在这里我想分享给大家如何进入一个研究领域:我个人觉得就是耐住性子不停地读文献和报告。读什么文献?文章怎么读?

一是读方向的奠基性文章,读了这些文章之后能大概了解其中的问题以及重要性,那么你就会粗略地判断这个方向是否适合自己。

二是读方向综述文章。各个领域都有自己权威的综述,它们往往由那些本领域已经具有很高声望和成绩的人员撰写,综述通俗易懂,并且十分具有全局观点,其往往不仅会描述本领域的历史,也会详细给出未来展望,告诉你它的重要性。

三是本专业的主流杂志,每期浏览。另外WebofScience提供文章的引用报告,对于一篇文章可以查到其引用的详细信息,通过引用可以了解到这篇文章的分量。当文章看到一定数量之后,你会发现一个方向做得最好的往往就是那几个、十几个人。这样的话就可以对这些人的文章进行系统阅读和跟踪研究。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术界也是另外一个江湖,不了解江湖的形势怎么能混下去呢?读一篇文章前,先确定作者、杂志和时间,看自己是否有必要读。读文章应从引言部分开始阅读,并且将引言部分频繁出现的文献进行扩展阅读,然后再阅读那篇文献的引言……如此扩展下去,会对个人理解该方向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有很大的帮助。文章看不懂怎么办?如果是技术细节,没有关系,只要记住有这种方法就好,以后用到再回来查。知识是无限的,别人做了很久才研究出来的东西,一入门就全吞下是不可能的。如果是背景综述部分和结论看不懂,那就有必要去找师兄和老师讨论了,相信老师和师哥师姐会无私地帮助你的。

科研切记闭门造车

自己经过研一一年的锤炼,初窥学术科研门径。在研一生活行近结束时,我找到了适合己的方向——特殊结构张量的研究。张量最早在19世纪由柯西等人研究微分几何问题时提出,爱因斯坦在研究广义相对论中就应用到张量。柯西曾希望像处理矩阵一样处理张量,两个世纪过去了一直没有大的进展。直到2005年,俄罗斯科学院院土、香港理工大学祁力群教授定义了张量特征值,之后在图像处理和计量经济学等领域中有了广泛应用。

就像在工程应用当中,我们常常用到特殊矩阵,特殊张量同样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当时有关特殊张量的研究文章还比较少,自已就打算研究特殊张量类中的P张量。自己带着终于找到科研论文题目的喜悦就高高兴兴地回家过暑假了,回到家自己就变得懒散起来,写文章的事就基本上“束之高阁”了。然而开学回校,在自己向老师报告假期研究成果时,自己遭遇了写科研文章的第一次“晴天霹雳”。同样的研究主题别人已经研究完成并且已经投稿在线了,这对我来说可谓是闷头一棒,可自己犯了错误能怪谁呢!事后回想起来,正是有了类似的教训才使我对科研理解得更加透彻。

通过这件事我想与诸位分享的是: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输得起的魄力、以及不能从错误中学到东西。当你千辛万苦找到一个研究课题或论文题目时,要想到我们不一定比别人聪明。我们所能想到的东西或许正是别人的此时所想,这就要求我们一旦找到能做的题目一定要抓住时机快速下手,对自己“狠”起来,别再考虑假期能不能玩等问题,要充分利用一切时间。机会往往只有一次,稍纵即逝。另外,在实际动手的时候切忌闭门造车,一定要关注“窗外的世界”,这就回到我们先前所说的时时上网查阅新文献的重要性。要时时关注本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一旦发现自己的研究内容已经有人做了,这是就要考虑适当放弃“阵地”了,以免徒劳地做无用功。

实践是科研的灵魂

经历了一次次的科研“撞车事故”,我开始认真思考导师的教导:要了解我们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别人的优势和劣势。要将我们的优势最大化,将劣势最小化。写文章做科研要有新思想、新方法,不能一味地跟在别人身后。那么,我的优势在哪呢?这时,我又要不免感谢那些啥也不会只能查阅文献读文献的日子,正是由于那些积累,使我了解了各个相关方向,也使我了解到别人的科研思路,才使我有了各种想法,才使我不断地在实践中找到一条只适合自己的创新之路。

例如,前人在研究张量特征值理论的时候,只是从张量自身去考虑去刻画张量特征值的存在范围。张量和矩阵一脉相承,于是我们从张量与有向图出发,成功将美国数学会院士、国际线性代数学会主席,组合矩阵论创始人Brualdi的一系列工作发展到更高维的张量当中,按此发展下去,我们或许就能开创新的数学研究方向——组合张量论。自己的第一篇SCI一区文章,正是得益于此,才从投稿到发表只用了短短不到21天的时间,文章的创新性同样受到了专家的好评。

钟万勰院士曾说:“科学研究,不会一帆风顺,难免有不如意事,要独立自主,要走自己的路。”

我想告诉大家的就是:做科研一定要勇于创新。富有创造性,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需要你有客观的、自由的精神,以及辛勤的付出和坚实积累。现在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多,了解其他学科方向的知识对于启发自己的思维以及解决自己领域的问题有时会起到柳暗花明的作用。你的想法越多,你能产生的想法就越多,哪怕你的第一个想法错了,你会发现在实践这个想法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事情可做,越来越多的问题可以解决。因此,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并付诸实践,一个想法能产生有利的结果固然很好,但哪怕没有,它也能带给你潜在的其他想法,而在你越来越积极的这个过程中,定会有一朵花盛开。

交流让思想活起来

接下来我想说的是,可能是大多数人感觉比较枯燥无趣的事——研讨。或许大家都对研讨抱有怀疑的态度,研讨真能讨论出文章么?或许大家每次对研讨都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一次两次还行,可时间一长感觉这种被动地研讨好像是“折磨人”。别人讲时不参与,感觉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自己讲时敷行了事,别人听了同样心烦。

做科研写文章,一路走来。我庆幸自己加入到了一个好的团队,卜老师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开放交流的平台。每周至少一次的学术研讨,大家都认真参与,让我们大家的思想有了交流碰撞,往往一个不起眼的想法甚至“错误”,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就能变成熊熊烈火,照亮自己学术科研的前方道路。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积累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进行讨论交流,他人的一句话往往会一针见血地指出自己的问题的关键。这个过程往往是判断自己的观点正确与否的一个途径。这个过程也是培养自己具有团队意识的过程。另外对于自己领域内的名家甚至一流的大师我们也不要惧怕,要敢于与他们交流。所以,每当有学者专家受导师之邀来理学院交流访问,或有机会参加本领域高水平国际会议时,我都格外珍惜。只有与这些所谓的“大牛”交流,才能从他们的所报告的东西中获取学科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才会发现自己所在的领域未来的发展动态。

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放弃任何交流的机会,知识是学不完的,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和其他人交流,就可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大多数时候,我们去和别人交流,不代表交流过后我们就会取得多大的进展,但那个时候哪怕有一句话能长久地记在心里,就有可能在未来某一天得到收获。做科研、写文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当自己的科研有了一定成果后,一定要将它展示给导师或项目,这有助于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更多的交流,取得更好的结果。另外,我认为一个研究生一定要学会做报告,一个好的报告要做到语言清晰(速度慢并且全是简单句都没关系),流畅且文字不要过多。一个好的科研人员,不光需要做出好的工作,还要具有将自己想法介绍给别人的能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做科研写文章是一种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和经历。通过做科研写文章,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科学素养,掌握更多的技术,开拓自己的视野。最为重要的是,提高了自己的思维和逻辑能力,提高了思辨能力和认识水平。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对科学问题的直觉和敏锐,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会有更多深层次的理解和提高。所有的这些都将在今后找工作的时候提供巨大的帮助!

魏元朋,男,本科就读于山东临沂大学,于2013年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应用数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SCI(JCR一区)论文2篇,2014年11月广州参加“第七届全国组合数学与图论大会”,2015年7月4日参加“第十届矩阵与算子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年9月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热心公益事业,已累计献血2000多mL。目前就职于中兴通讯。

编辑:刘涛  审核:刘涛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