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党的故事我来讲】我的老师张保郁
作者
张保郁口述 王松武整理
来源
信通学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1-06-11

分享

我在哈船院75-411班上学时,张保郁是我的老师,后来我在信通学院工作,他又是我的领导,具有老师和领导的双重关系,是我非常敬重的长者。

1953年9月,22岁的张老师被选调哈军工空军工程系。空军工程系设飞机和发动机、电气设备、无线电、军械、气象、机场建筑六个科(专业),下辖26个教授会(教研室),是哈军工师资力量最强的大系。每个教授会都有一位苏联专家,配翻译,教材都是苏联卢科夫斯基航空学院的,系主任是毕业于苏联卢科夫斯基航空学院的唐铎少将。

他所在的航空电机教授会代号117,十几个人,主任是蒋志扬,副主任蒋宗荣。办公地点在12号楼(现在12公寓位置),楼西侧是飞机库,有米格9、米格15教练机。

他主要工作是航空电机和飞机微电机研究与教学,他收集器材,制作模型教具,搞得117实验室小有名气,接待过不少名人和军委首长,其中包括钱学森博士、越南武元甲将军、总部张宗逊上将(陈赓院长陪同)和其他首长等。他1955年晋级少尉(正排),1956年为中尉(副连),1962年为上尉(正连),两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0年哈军工主体南迁,空军工程系并入西工大;张老师1971年随空军工程系迁到西工大。1972年3月,他调回筹建中的哈船院,在四系401教研室落脚,由于当时急需基础课程教师,搞专业出身的张老师与电工基础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退休。

筹建中的哈船院仿照哈军工的建制,设立政工组(部)、训练组(部)、院务组(部)三大机构,每个组(部)都有若干下属单位,例如宣传、组织、人事归政工组,车队、医院、食堂、总务、营房归院务组,训练组则相当于教务处。学院设置七个系,一系造船、二系导弹、三系内燃机、四系控制、五系水声、六系计算机、七系机械。

那时船院人的典型形象是穿藏蓝色或浅灰色人字纹布料旧军装(老三系的着装),肩头还有挂肩章的卡孔,留下了哈军工实行军衔制的印记。斜挎印有红五星和“为人民服务”字样的黄书包,走到街上一眼就能看出是哈军工的人。在那个“蓝一色”盛行的时代,穿上一身旧军装是令人羡慕的。由于张老师是老一系的,穿黄上衣、蓝裤子。

根据毛主席“大学还是要办的”721指示,停课七年的部分高校于1972年恢复招生,正在筹建中的哈船院于1972年招收了72级工农兵学员。张老师为三系72级、四系75级工农兵学员讲授电工基础课程。我是75-411班工农兵学员,船舶电气化自动化专业,学制三年。恰好张老师在四系401教研室任75-411/412班的教学组长,陪伴我们走完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全过程。

当时基础课教学分散在各系,称为教学组(又称包乘组),负责四系75级基础教学组有8位教员,是一个“小而全”教学组织。张老师带领教学组的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起草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报教研室批准就可实施。

一天晚上,他与教学组的老师到宿舍看望我们,向我们介绍情况,和大家进行座谈,这就是首次师生见面会。

75-411、412两个班有60人,在31号楼大教室合班上课,各班还分别有自习室。第一学期开的课有高数、物理、英语、电工基础。

给工农兵学员讲课,既好讲又不好讲。好讲,是因为工农兵学员没有学习压力,没有作业、没有考试,老师能轻松完成讲课任务;不好讲,是因为工农兵学员基础差,学不进去,讲课如同对牛弹琴;因此教学组讲课很注重方式方法。一是要放慢教学进度,不能讲的太深;二是边复习边讲课,例如高数课程从初中代数讲起。

张老师主讲的电工基础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从直流电路开始讲起,虽然大家学起来困难,但对他讲课艺术却敬佩的五体投地。他讲课不要讲稿,只要粉笔就成,讲的通俗易懂,没有废话,板书工整,画图常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以示区别,大家评价,听他的课像看一场表演。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认真做课堂笔记,课后稍加整理,就是很像样的书稿。我留校任教后,常以他讲课艺术为样板,受益匪浅。

按照“以产品带动教学”的思想,课程一概没有实验,而是下厂实习,又称“学工”或称“开门办学”。1976年春季,刚刚学了一个学期,我们便赴江西九江441厂开门办学。女生和女教师住厂里的721教学楼,男生和男教师住机加大车间,每人一张单人铁床,挂上蚊帐,虽说酷暑难耐,可车间举架高,窗户大开,通风好,却也凉爽。

在大车间挂块黑板,穿插讲高数、晶体管电路、电工基础等课程。张老师已经讲到交流电路,学习难度增加,需要拉计算尺,这是工程技术人员需要掌握的基本功,张老师教我们使用计算尺。在此期间,我把《电工基础》那本书的习题都做了,拿给张老师看,他认真批阅后还给我,做错的习题还给我讲解一番。

他执教严谨,提出电工基础结束后要考试,在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教学组在大车间组织讨论,实际上是辩论会,主题是要不要考试。会上同学们群情激奋,坚决抵制考试,批判他搞资产阶级教育路线,考试搁浅。尽管这样,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对待学生,履行教师的职责。

在他的指导下,412班顾国民等几位同学为厂里搞了三项技术革新,王莉生同学还给工人师傅讲晶体管知识。他还为441厂的721大学义务讲授电工基础课程,加深了哈船院和441厂的关系。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恰好开门办学已经结束,由于河北铁路瘫痪,他带领大家从九江乘火车奔上海,从上海乘船到大连,再从大连乘火车返回哈尔滨,一路上买车票、安排吃住,十分艰辛,好在大家都安全返回。

在九江,张老师和我们同住大车间、同到食堂就餐、同到车间劳动、共同参加各项政治活动和文体活动,加深了师生友谊。至今,我们班同学来到哈尔滨,都要登门看望他。

1977年进入专业课学习,自控原理、电机学、自控元件、计算机原理等课程陆续开出。由于没有学好电工基础,他又重新给我们讲了一遍,又称“回炉”,用的是他们编的、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工基础》教材。

1977年,学院适应恢复高考的新形势成立基础课部,英语、高数、物理、力学、电工基础等课程划归基础课部,面向全院开课。张老师调到基础课部电工教研室,开始为77/78级择优录取的学生讲课。

为了适应全院各专业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学院从相关专业抽调40余名教师,于1979年6月筹建了电子工程系(八系),电工教研室从基础课部调到八系。卢侃为首任系主任,陈式据任电工教研室主任。建系初期只有电工基础801、无线电基础802和电子线路803三个教研室,801面向全院电专业开设“电路”课程和非电专业“电工学”课程;803面向全院开设“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课程,802则面向本系开设专业课程。

由于当时的哈船院办学规模还不大,全院30多班,八系3个班。

80年代中期,八系开始向专业拓展,相继成立了工业电视与检测技术、图像处理、光学工程、电子工程等专业教研室,198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到了80年代末期,八系已经拥有9个教研室。

我1978年毕业留校后,他动员我到电工教研室当教员,还承诺送我到师资班进修,我很愿意,由于学院对我的工作另有安排,这事没有促成。两年后,我阴差阳错地又转到八系工作,但是很遗憾没有进入电工教研室,而是去了电子中心实验室。1989-1991年,他出任八系系主任,又成了我的顶头上司。

自1979年至1993年14年间,他和他的同事以哈船院电工教研室名义编写了电工基础丛书,包括《电工基础》(上下册)、《电工基础习题解答》、《电路基础》、《网络分析导论》、《电工实验与量计》、《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共七本教材,221万字,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其中《电工基础》1988年获中船总公司优秀教材二等奖,《电路基础》1991年获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这七本教材被学校图书馆收藏于校友文库中。

在编写过程中,他们分别在北京和镇江两地召开相关人员审稿会,并根据审定意见反复修订,还在六机部系统内举办电工师资班试用。《电工基础》印刷量达34万册,所得稿酬全部上交,系里以此为全系教师每人购买了一本新英汉词典。

张老师在本科与研究生教学中曾获校级教学奖14次,曾担任黑龙江省电工学研究会理事长20余年,1989年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张老师在军工大院这块热土上耕耘了43年,经历了一所大学的三段历史,改变的是校名,不变的是他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孜孜以求,默默奉献,一支粉笔,三尺讲台,情系学子几十载,桃李满天下;花开花落,春去秋来,十年如一,硕果累累,多少弟子成栋梁,校友韵华章。

王松武,男,1950年生。1978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自控系(75-411班),留校后工作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八系(现信通学院)实验教学第一线32年,曾任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2011年退休。

编辑:刘涛  审核:刘涛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