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学院2015级研究生李明波是闻名校园的科创达人,曾多次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并且获得个性化保研资格。参与科创,是他的兴趣使然,而在科创道路上披荆斩棘,所向披靡,则是得益于他的坚持。他在每次比赛中的不断积累和成长,都将成为将来科创之路的垫脚石。
首秀:四旋翼小飞机
大学校园里如火如荼的科技创新氛围,激发了李明波对科创活动的兴趣。他踊跃报名参加了电子设计大赛,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科技创新活动。
这次比赛,首次将飞机做为赛题。因此,学长们的经历和经验,不足以成为他学习模仿的范本。同时,由于李明波对于飞机的相关知识了解得不多,对相关技术的掌握也不够熟练,在设计制造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他和团队依靠自己的力量查资料、算数据,从基础知识入门,认真学习飞机方面的知识。
经过短时期高效地学习和积累,李明波团队设计出了一款四旋翼小飞机。然而,要想赢得比赛,还要经历一场体力和精神上的角逐。
电子设计大赛要求参赛队员必须在“四天三夜”内完成学习、设计、调试。为了提高效率、顺利完成比赛,李明波和队友们只好熬夜加班到凌晨三四点钟,睡了2、3个小时就起床去上课。此时,李明波刚步入大学二年级,正是学业课程繁重的时期。既不能耽误专业课程的学习,又不能搁置作品的研究设计,李明波甚至忙得没时间吃饭。回忆起那段为了比赛废寝忘食的时光,李明波说道:“确实很累,累到走路时都昏昏欲睡,但是现在想想,那真是一段充实而又快乐的时光。”
调试过程,是对参赛队员心理和精神上的挑战。一方面,飞机是由遥控器无线控制的,想要掌控其飞行方向和速度是件十分困难的事。另一方面,飞机的稳定性难以调试,通常要在多次失败之后才能做到完美的控制。面对一点点的误差,一次次的失败,已经连续几天没有休息好的李明波和队友们只有咬紧牙关,调节自己的心态,团队协作,攻克难关。
这段摸爬滚打的参赛经历,让李明波积累了很多有关飞机的知识,拓宽了他的研究领域;调试的过程,则使他对传感器数据采集、加速度计、陀螺仪、超声波、气压计、磁力计输出电机信号等专业知识和仪器,有了详细而深入的了解,为以后参加科创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战:飞思卡尔智能车
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的经历,让李明波对科技创新活动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大三,他参加了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
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的要求相对比较简单,但是由于整个过程除了发车和收车是人工控制之外,在赛道上的所有步骤都是智能车自己完成的,所以在赛道上,有很多人力所不能控制的情况发生。那么,如何获知赛道路况、如何控制车速、如何避免各种误差?李明波和团队积极借鉴学长们的经验,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最后从根本上找到解决方案。
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是李明波投入精力比较大的一个项目,持续的时间较长。从开始的调试传感器,车辆的初步组装、系统优化到最后的比赛,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最终,李明波带领团队凭借惊人的恒心和毅力完成了智能车的电路板和控制系统的自行设计,斩获了国家一等奖。
感谢:队友、学长和老师
在采访过程中,李明波反复强调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属于整个团队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项,组成团队,可以让每个人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优势,同时,队友的优势又可以弥补自己的劣势。群策群力,团队协作,才能做出更好的作品。”
比赛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都没有突破的瓶颈,情绪难免烦躁,尤其是比赛的尾声正好和期末考试的时间相近时。一方面,要完善作品的设计,提升性能,完善不足;另一方面,又要复习备考,大家的精神状态都不太好。但是幸好有队友的支持、关心和鼓励,大家在最紧张的关头同吃同睡在实验室里,彼此之间培养出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在科技创新的路上,少不了引路人为李明波指引方向、纠正错误。很多热衷于科创的学长都给予了李明波很大的帮助。学长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多、更牢固,对于比赛也有完整且具体的了解,经常能在遇到困难,不知何去何从时给出指导性意见。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两位老师,其中一位是张爱军老师,因为他的年龄比较大,主要就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李明波团队采购一些物资,把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参赛需要的各种物品置办得井井有条。另一位是管凤旭老师,主要为团队提供技术指导。只要老师只要稍一点拨,很多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