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我校在全国DSP大赛上撷取硕果
我校参加2007-2008年度TI-DSP大赛侧记
作者
孙世钧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2414
更新时间
2008-05-08

分享

由世界著名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厂商美国德州仪器(简称TI)公司主办、电子科技大学协办的2007-2008年度TI-DSP大奖赛决赛于4月27日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落下帷幕。继前几届赛事载誉归来后,由水声学院DSP创新实践基地成员组成的我校代表队再创佳绩。

参加此次DSP全国大赛决赛的45支队伍中,共评选出19项优胜奖、三项三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一等奖。我校获得三等奖一项、优胜奖两项,获奖总数为全国高校第一名,参赛队员刘晓获得全场唯一的最佳答辩奖。

大赛简介

全国DSP大奖赛每两年举办一次,主要面向全国高校在校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旨在提高中国大学生在DSP方面的创新热情;使大学生们更好的掌握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系统设计技术;激励工程专业的学生使用DSP产品进行创造性的功能设计;着力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求实严谨的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此项赛事代表着国内高校在DSP领域的前沿水平,是一所高校能否跻身于DSP应用、开发、创新环境并迎接挑战的重要标志。它为热衷于DSP创新研发方面的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和学习机会,同时促进了校际之间在DSP系统的科研与教学方面的交流,对DSP产品的设计和应用在高校范围内的普及具有重大意义。

此次全国TI-DSP大奖赛更是自开办以来报名人数最多、参赛学校最多、入围作品最多的一届。其水平之高、规模之大无疑注定了竞赛过程的紧张激烈和参赛历程的坎坷艰辛。

组队参赛

2007年7月份,共有来自国内多个大学的200多支代表队报名参赛。各队伍提交了初审报告,赛事组委会根据参赛人员、参赛题目、初步设计报告等相关内容,筛选出了140余支队伍进入复赛。我校三支队伍全部顺利晋级。

我校派出的是由水声学院DSP创新实践基地成员所组成的3支队伍,指导教师为李海森、周天和么彬,参赛作品分别是“系统应用组”的“高分辨浅水多波束测深系统”和“基于C5509ADSP实现的单波束双频超声波探鱼仪”以及“算法实现组”的“宽覆盖海底散射信号多子阵高分辨方位估计算法及其DSP阵列实现”。他们在赛前做了十分充分的准备工作: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参赛情况,研讨拟定参赛计划,并制订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步骤,按部就班地执行。这些都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最终获得的优异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产品研发阶段,队员们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技术上的难关他们共同努力攻克,心理上的压力他们相互鼓励度过。就是在这个艰难的时候,学校领导对参赛进程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并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学院领导也给予了真诚热情的鼓舞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正是这些,使没日没夜地在实验室里“摸爬滚打”的每个人深深感动,让他们对前面的征途充满了信心。

去年11月份,大赛组委会要求各队提交更为详尽的参赛设计报告,并对其创新水平、科技含量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审核。由专家评定和淘汰后,共有来自30多个学校的45支队伍脱颖而出,我校的三个设计项目无一落选,均获得了参加决赛的资格,入围决赛作品数居全国高校首位。

为了在比赛现场得到更完美的效果,我校队员抓紧一切时间完善设计成果,调试DSP作品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几乎占用了每个学生全部的课余时间,令人欣慰的是,每个人都任劳任怨、竭尽所能,没有一个人半途而废。

决赛现场

3月20日,通过复赛的代表队向大赛提交了最终设计报告等待决赛的到来。

全国TI-DSP大奖赛总决赛于4月25至27日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举行。担任大赛的顾问委员和评审专家的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乐民教授等来自国内著名高校及TI公司的权威人士。TI公司副总裁林坤山博士和享有“DSP之父”美誉的TI公司首席科学家Gene Frantz博士也亲临现场观摩和交流,盛况空前。现场,入围的团队分为七个小组进行答辩和展示,由专家们对参赛队伍的答辩质量、项目新颖程度、开发难度、设计合理性、实用性等指标做出综合评审。

指导教师和队员为了比赛都经历了许多辛苦:在经过长途跋涉将设备运抵赛场时,大家片刻都没有休息,立刻投入到系统稳定性测试等准备工作中;在准备演讲时用的幻灯片时,大家熬夜献计献策,反复斟酌每字每句,反复推敲幻灯片间的逻辑关系,以获得最佳的现场效果。为了熟悉材料并能在场上把握有限的时间,演讲的队员将所有内容练习了一遍又一遍,不辞辛劳地奋斗了一个通宵;其他队员也都认真准备答辩,以饱满的热情和充分的自信来迎接评审们刁钻的问题,指导教师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帮助查找细节上的漏洞、传授现场应变的经验、将每个环节进行再一次的梳理和强调,并且还要鼓舞团队士气。这无论是对身体素质,还是心理素质都绝对是一种考验。

在比赛的现场,我校的3支代表队展示了特色鲜明的参赛项目、显露了扎实深厚的专业功底,参赛的设备虽经长途运输仍保持良好的性能,在演示时运行正常,赢得了评审专家和其他参赛队伍的一致好评。在学术交流这个环节,享有“DSP之父”美誉的TI公司首席科学家Gene Frantz博士等许多专家和其他参赛队伍的成员都对我校由6片DSP组成的功能强大的电路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在与我校队员深入探讨后给与了高度赞许。最终,我校作品“高分辨浅水多波束测深系统”获得三等奖;“基于C5509ADSP实现的单波束双频超声波探鱼仪”和“宽覆盖海底散射信号多子阵高分辨方位估计算法及其DSP阵列实现”获得优胜奖;参赛队员刘晓凭借演讲时的严谨认真、精神饱满和答辩时的稳如泰山、对答如流获得了全场唯一一个最佳答辩奖。虽然成绩优异,可还是心存遗憾,如果现场可以有较开阔的水域可用设备演示,那么我校的作品就可以更加直观的呈现出它的优势和亮点,比赛成绩能更好。但每个人都坚信,下次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

结束了这收获颇多的征程,每个人都不免感慨万千。因为他们在一起奋战的分分秒秒都充满了感动,一生难忘;他们共同度过的日日夜夜都收获着成长,意义深长。他们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收获了荣誉和信心、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点点滴滴都刻骨铭心。

我校战绩

回首我校代表队和TI-DSP大赛结下的情缘,真是硕果累累:从1999年起我校就开始参加每届的比赛。1999年参加亚太地区DSP解决方案挑战赛获中国区第一名和第二名;2001年获得全球模拟数字混合设计挑战赛中国区第三名;2003年获得美国TI主办的全国DSP大赛优胜奖;2005-2006年度TI-DSP大奖赛中我校夺得了系统组二等奖和系统组三等奖,并获得了两岸DSP挑战赛的二等奖。据悉,因为我校历年在DSP开发应用领域的突出表现及历次参赛的优异成绩,TI公司亚太大学计划部经理沈洁女士将访问我校,并拟就后续扩大合作及DSP大奖赛赛事承办等问题进行探讨。

总结经验

一路走来,这些所获得的大大小小的成绩,无疑离不开队伍中每个人的付出,同时也离不开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

为响应学校号召,落实我校“十一五”期间“创新推动、打造品牌”的战略,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水声学院以李海森教授课题组及TI-HEU实验室为依托,多年来一直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有利条件、打造优势平台,终于使DSP这一实验室强势项目转化为学生科技创新的品牌。

可以说,我校在TI-DSP大赛中的屡获殊荣绝不是一鸣惊人,而是凭借多年探索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水声学院DSP创新基地负责人李海森教授和多年来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力支持的党总支书记吕春雷。水声学院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验、创新活动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凝炼出三点便是:服务学生、形成梯队模式、营造良好氛围。

首先水声学院本着服务学生,以学生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主”,就是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学生打造创新平台。这样既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也是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实践等,使创新理念得以内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教师指导为辅”就是教师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形成学生主动问,老师耐心教的学习氛围。锻炼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要形成梯队模式。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年轻教师为指导主力军,全面开展不同层次的创新实践活动。水声学院非常重视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倡导博士研究生指导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指导本科生,让学生们参与到感兴趣的课题中,进行属于自己的学术研究,他们还可以通过各项创新工作获得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愿参与到创新实践活动中来。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负担,又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潜力。

第三,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并建立奖励机制。组织学生参与区域性创新大赛、国内外科技竞赛、参与全国博士论坛并鼓励大家向相关科研杂志积极投稿,营造良好的创新学术氛围,为学生们提供学术交流和自我展示的平台,促进了研究生学术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水声学院对于参加TI-DSP大奖赛并获奖的学生团队及其指导教师实行奖励制度,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热情。

另外,水声工程学院还制定了下一阶段的人才培养计划,包括成立学生管理的创新实践机构、成立DSP爱好者协会、设立DSP专业网站、开办专题讲座与培训和组织全校范围内的DSP大赛等。

水声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将继续坚持有效的思路和方法,以DSP大赛为契机,继续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在人才培养方面再谱新篇。

编辑:B_lvyufeng  审核:B_lvyufeng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