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企业走进学校 梦想照进现实
——2016届毕业生春季双向选择大会侧记
作者
孙梦尘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1165
更新时间
2016-04-07

分享

双选会尚未开始,启航大厅已经人头攒动。毕业生们拿着承载希望的简历,有的立在一旁静默无言,似是在思索些什么;有的与结伴好友聊得热火朝天,仿佛要诉尽平生鸿鹄志;有的则直盯着海报板上公布的企业单位,一只手下垂揉搓着衣角,想要千挑万选却又惴惴不安。体育馆会场也是同样的光景,学校早早预料到这一天的熙来攘往,在会场门口设置了防护栏。8点30分,启航会场的43家企业代表,体育馆会场的192位企业代表陆续入席,真正掀开这场热闹繁忙的双选会的帘幕。

学校:万事俱备,还借东风

对于这群即将离校的毕业生,学校可谓是“疼爱有加”,尽力为他们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在双选会开始的5天前,学校在启航多功能厅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企业面试官到底想听你说什么》的讲座,邀请了知名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张女士,就“为什么你和面试官‘相谈甚欢’却惨遭淘汰”、“为什么每次自我感觉良好,却都是悲剧收场”、“为什么你的面试结局总是‘等电话吧’”三个问题作出详细解答,为毕业生细致分析如何更好的应对面试官。学工处还成立了服务组,提前一天进入会场摆放桌椅、粘贴展位号码。双选会当天,服务组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挨个席位放置饮用水及通知,并始终坚守在双选会现场,为各个企业提供文印,撰写招聘公告,预订笔试、面试场地等服务。除此之外,体育馆一侧,各学院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来到现场,为同学们出谋划策,方便毕业生现场签约。

为了谋求心仪的工作,除了借助学校的帮助,毕业生自己也成立了诸多就业小团体,分享招聘信息和面试经验。自动化学院的李强是2016届毕业生,2015年秋招时,他建立了哈工程秋招群,今年春招时则更名为哈工程春招群,还迎来许多希望找到工作的新成员。在春招群里,大家都竭力分享从各个渠道得知的招聘消息,帮助同伴解决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3月20日,李强邀请了签约世界五百强公司及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同学们,组织了一场线下的经验交流会,许多签约成功的毕业生讲述面试和求职的过程,分享如何准备自己的发展,如何选择职业,如何打造个性化的简历。李强表示:“当初建立这个群是觉得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毕竟自己也很迫切地想找工作,以后有时间的话,还是会继续管理这个群,帮助学弟学妹们找工作。”而如今,李强也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与北京的一家公司签约。

企业:考察成绩,也看能力

《天下无贼》里有句脍炙人口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缺?人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用人单位到底缺什么样的人才呢?

企业往往很关注专业对口的求职者,对于一些专业不太对口的求职者,他们投出的简历可能会被拒收,或者石沉大海。在某化工企业的招聘展位前,记者发现,很多毕业生虽同属化学专业,但因为企业需要的是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所以材料化学专业的应聘者可能就会被拒绝。

一位签约成功的学长为学弟学妹们支招:“投简历前,要了解一下用人单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假如有了求职方向,可以提前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准备。企业需求专业对口的人,对毕业生来说,也算是最大化利用大学学的知识了。”除了一张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专业能力的成绩单和学位证,英语四六级证书、奖学金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工程师资格证,以及某些特定专业的证书,如CAD等级证书等,都可以帮助求职者在面试时留下更好的印象。

很多现场招聘的企业代表都表示,他们很看重毕业生的实践经历,例如勤工助学,爱心支教,或是学生会、团委的工作经历,这反映了求职者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即使并不作为主要的考虑因素,但面对两个专业水平相差无几的求职者时,实践能力就成为决断的关键了。

除了书面材料,与企业代表沟通时的言谈举止,也是一个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良好的谈吐和精彩的介绍更能抓住企业代表的心。记者看到,很多用人单位直接在招聘会现场进行面试,面试官可能提出一些“刁难”的问题,例如“说一件事证明自己的动手能力”、“你觉得自己和刚刚面试的那位同学相比,谁更适合我们”、“请给我一个拒绝你加入我们公司的理由”,等等,毕业生只有随机应变,自信乐观,才能更好的展现自己的能力。

毕业生:仰望星空,脚踏大地

女生握了握男生的手,略显忧郁地看着他,叹着气道:“我们也想奔着一个地方去,但是简历投得越多,越觉得希望渺茫。”这两个人都是2016届的毕业生,今年是他们在一起的第三个年头了。毕业,是他们遇到的最大的一次情感考验,他们无奈地说道:“我们还想努力一下,如果真的不能在一个公司工作,那么同一个城市也是好的。”毕业前夕,许多情侣都在为“毕业季即分手季”而苦恼,他们都希望结果是相伴相行而不是各奔东西。

互帮互助的同寝室友们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更揪心的是,这些好友多数是同班同专业的,进入双选会,即便她们手拉着手,却也成了不折不扣的竞争对手。许多企业招聘,固定岗位只招一到两个人,这些朋友不仅很难进入一家企业,而且还要面临企业可能是二挑一或是三挑一的局面。面对这样不得不与好友竞争的情况,张婉莹比较乐观地说道:“不管最后是谁进入这个企业,我们都会为彼此高兴的。”

有人将找工作比作谈恋爱,一个人的时候可以不羁放纵享受自由,但是两个人就得“柴米油盐酱醋茶”。找工作时,薪酬、待遇、地域、发展前景、实习期长短、签约时间等,都成为求职者反复考量的问题,底薪太低怎么办?休假太短怎么办?独生子女离家太远怎么办?与女(男)友、朋友分隔太远怎么办?实习期太长怎么办?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挥之不去的困扰着求职者们,“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工资高、待遇好、休假长、离家近、前景好等诸多要求实在难以一一实现,毕业生只有做好自我定位,立足现实情况,明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学会两者相权取其重,才能寻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不速之客”:不打酱油,未雨绸缪

面对记者对于她们报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诧异,她们对视一笑,解释道:“我们是哈理工的,今天参加双选会,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王明明、支颖琪、王珊,都是哈尔滨理工大学的2016届毕业生,这已经是她们参加的第四场双选会了。她们无奈地笑笑:“招我们专业的企业太少了,虽然这几天去了好几场双选会,但是简历却没有投出去几份,今天过来也是想碰碰运气。”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石油大学、齐齐哈尔大学等许多高校的同学也都来到双选会现场。他们有的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来我们学校试试,有的是想进行一下比较,给自己多一点选择。

双选会上,还活跃着另一群面庞稚嫩的“不速之客”,他们尚未毕业,这次是特意前来“探探路”。材化学院的杨立娟是一名大二学生,她略显疲累地说道:“从启航到体育馆,我已经在双选会上转悠一上午了。”她手上握着五、六张企业招聘的宣传单,烦恼地说道:“之前觉得找工作没那么难,现在才发现太困难了。”她叹了口气,似乎是预料到自己未来找工作将会面临怎样的困难。与她同行的李佶洋补充道:“不仅这样,而且好多企业都只招硕士,本科和研究生的底薪差别太太,实习期本科两千,研究生三千,本来我都不打算读研,现在看来我们专业读研才有出路。”杨立娟赞同地点点头,一脸凝重地说:“看到找工作这么不容易,我们得早做打算了。”不少大二大三的同学参加了这次双选会,但感悟却是大不一样,有人看到本专业就业形势一片大好,认为与其耗费两年时间深造,不如参与工作,积攒两年工作经验;有人则认为研究生和博士各方面待遇比本科生好太多,多花费几年时间很值得。每个人的选择不同,但只要不忘初心,一路坚持,相信最终都将有所收获。

双选会已然结束,有人欢喜有人愁,既有人早早签约,准备实习,亦有人不见伯乐,空手而回。求职路注定充满坎坷,但无论怎样,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毕业生更要珍惜学习提供的空间和平台,把握当下的就业机会,只要找准定位,立足现实,端正观念,梦想照进现实,指日可待。

编辑:B_lijiaheng  审核:coast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