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溯源”纸桥大赛
作者
雷红帅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1336
更新时间
2010-11-18

分享

纸桥,顾名思义,就是用纸做的桥。纸桥起源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是该校学生的一项科技活动,其中的科技含量、知识密度以及对材料的性能认识特别高。纸桥形式各异,在常见的纸桥结构中多采用复合截面,造型上多采用三角形、矩形、梯形、拱形、卒形及其他一些形式。在施压过程中,桥的破坏样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结构点受压破坏、纸带受拉破坏、杆件受弯破坏及其他破坏。从承重的大小可以看出一个结构形式是否合理,桥的各构件的协调是否到位。小小的纸桥却能够承受上百公斤的重量,体现了结构和力学的完美结合。

由于纸桥“原理易懂、实践性强、易于操作”的特点,目前已被全国许多著名大学引进,深受广大同学的喜爱。举办纸桥大赛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还可以展现大学生创新、进取的精神风貌。正是基于此,在刘志刚校长的提议下,由校团委主办,建工学院团委和力学实验中心联合承办的“建工杯”纸桥大赛得以举办。

在多方努力下,纸桥大赛的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累计已有4000余人次参与。从第一届只有一台自制的简易加载仪器、十几件参赛作品到第二届两台加载仪器、几十件作品,再到第三届两台全新的更科学的电子化加载仪器、近百组报名参赛选手……最后,到第七届的动态加载仪器、125件参赛作品、1000余名参赛选手,更名为“航建杯”的纸桥大赛已经成为我校学生科技创新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3年,首届“建工杯”纸桥大赛举办。为了更好的宣传和指导全校各院系同学参与比赛,在建筑工程学院科技协会的组织下,成立了最初的纸桥俱乐部,由本院系的一些爱好科技创新的同学组成,最主要的成员是学院科技协会的成员。随着纸桥大赛的不断改革,纸桥俱乐部也得到了稳步发展。

2005年,纸桥俱乐部被重新命名为“力学应用与创新实验室”。力学实验中心的老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并为该实验室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技术和场地的支持,同学们可以使用力学实验中心的实验仪器设备进行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从而为定量的优化桥梁结构设计奠定基础。

2007年9月,力学应用与创新实验室正式更名为航建学院科创中心。2007年底,航建学院科创中心和纸桥大赛迎来了它们第一次的成功。当时的力学教学实验中心副主任张学义老师和科创中心部主席雷海军,在有关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成功申请到黑龙江省首届结构设计竞赛的承办资格。来自全省十所高校约200名参赛队员组成了45个小组参加了本次角逐。我校的纸桥作品“工程造型1”和“工程造型3”夺得“最佳造型奖”,我校以总分442.91的成绩获得团体第一名。另外,我校纸桥俱乐部的成员凝聚集体的智慧制作出了震惊四座的作品———可以承载5人的纸桥,受到了新华网等媒体的广泛报道,并引起了强烈反响。

2008年举办的第六届纸桥大赛的作品超越了以往的最高水平,评分项目也从最初单一的“最大载重”,发展到如今的包括“载重”、“计算书”、“美观度”、“实用性”等项目。由科创中心纸桥小组制作的桥包揽了承重组和表演组的一等奖,并取得1个二等奖,若干三等奖。仪器制作小组制作的纸桥半自动化动态加载仪器受到高度评价。承重桥冠军———“铸梦号”更以40kg/395g的承重比刷新历史记录。然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工程造型三号(走人桥)”成为一大看点,让我们眼前一亮。此次比赛在全校师生的心目中树立起了“航建杯”纸桥大赛的品牌,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工程造型三号”初次亮相是10月19日的人工湖纸桥表演,刘志刚校长、几位力学教授,及众多记者朋友兴致勃勃地从纸桥上走过。随后,刘校长高度肯定了学院科创中心在每年创新比赛中所做的贡献,并对科创中心此次能够做出如此出色的走人桥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当时的科创中心主席周浩、前任主席雷海军及时任副主席的余文锋取得了二等奖的出色成绩。刘志刚校长在第一时间向他们发送了祝贺短信。他在短信中写道:衷心祝贺你们取得的优异成绩!请转告同学们,你们是工程大学的自豪和骄傲。收到短信,周浩等人激动万分,欢呼雀跃。

2009年初,在院团委和力学实验中心指导老师的努力下,在校团委和校社联的支持下,“纸桥俱乐部”正式在校团委和校社联注册成立,从此面向全校招收俱乐部成员。目前,社团人数已超过两百人。

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聚集到一起,更有助于科技创新灵感的产生,如今,纸桥俱乐部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俱乐部积极致力于将纸桥大赛升级为结构设计大赛,使其更具有影响力;同时,积极探索与其他(如机械类、电子类等)比赛相结合的方式,注重交叉领域的探索与创新,壮大纸桥俱乐部。

编辑:B_zhangliyuan  审核:高颖君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