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用一年的时间 做一件难忘的事
——我校“梦想接力”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回顾
作者
宋成坤 刘杨磊 记者 贾天添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3-09-26

分享

编者按: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由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每年选拔一批具备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部分在读研究生,到西部贫困地区基层中小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和力所能及的社会扶贫、志愿服务、各类公益活动等,服务期满后,由下一批志愿者接替其工作,形成“志愿加接力”的长效工作机制。我校从2009年开始组建“梦想接力”研究生支教团,至今已有四届、共计33人先后赴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支教。33名支教团团员在这一年中的成长和经历值得我们分享,他们选择的青春道路值得我们共同感悟。

23日晚,心怀西部梦想和支教情怀的工程学子齐聚在启航活动中心教师沙龙,参加校第五届“梦想接力”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招募宣讲会。宣讲会上,支教团团员代表为同学们讲述了让自己终身难忘的一年时光。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和催人奋进的话语,激发了同学们投身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热情和信心。

“一年”的故事

因为支教,青春的时光变得更加充实;因为支教,青春的含义变得更加深刻;因为支教,“一年”的故事,成为了支教团成员心中最骄傲和美好的回忆。

嘉荫县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为了开阔小学生们的眼界和思维,第一届“梦想接力”研究生支教团充分发挥我校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策划了“科技活动月”、“科技运动会”、“小小科学家”科技夏令营等大型科技创新活动。以支教活动为平台,一年里,学校先后有6批学生科技骨干、共计24人次来到嘉荫县,组织了全县1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普及活动。机器人、航模、水火箭、鸡蛋撞地球、纸桥等有趣的科技创新作品和项目,第一次出现在山区孩子们的眼中,为孩子们的“大学梦”和“科技梦”插上了远航的翅膀。

第二届“梦想接力”研究生支教团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开展支教工作。汪清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当地居民多数前往韩、日打工,留守儿童比例高达40%。为了切实做好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扶工作,第二届支教团成功向团中央申报了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唯一一个“七彩小屋”,争取到1万元支持资金和钢琴、电脑等大批配套器材,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实践活动平台。在这里,他们带领留守儿童们开展益智游戏、观看趣味电影、共度集体生日……一次一次实现孩子们缤纷的“七彩梦想”。

一个足球、一本《三国演义》、一件送给妈妈的裙子……这些东西对于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来说,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今年4月,第三届“梦想接力”研究生支教团在汪清县开展了“你的笑容我的梦”关爱汪清留守儿童及农民工子女大型心愿征集活动,6名队员先后走进各小学征集心愿,并通过校青协将孩子们的心愿在校内以展板、海报、电子屏等方式展出,征集爱心同学、老师或班级帮助孩子们实现心愿,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切关注和积极响应。6月3日,心愿实现仪式在东振小学顺利举办,一份份跨越500多公里、带着学校全体师生关爱的礼物交到了112名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的手上。

四年的情结

从批改作业到评审手抄报,从心理辅导到组织科创活动,从帮扶留宿学生到关爱留守儿童,四年里,支教团成员们为数万名中小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梦想的窗,丰满了他们飞向未来的翅膀。

四年来,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们策划开展了十余次“启航行动”等大型科技活动,组织学生科技骨干30余人次前往服务地,实施科技创新活动,受益中小学生达数万人次。支教团完成了150余名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工作。他们牺牲周末和休息时间,开展关爱课程数十次,受益留守儿童400余名。他们在服务学校建立了“爱心超市”,引进了“团聚爱心”、“汇流·班助一”等学校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联合“卫康公益”和“苏宁公益”等公益组织,先后募集了数十万元的爱心资金、衣服、书籍、玩具等,受益贫困儿童数百名。他们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人民网、凤凰网、中国青年网、中国青年志愿者网、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大学生网等省市、国家级新闻媒体报道百余次。这支队伍紧握扶贫支教的“接力”大旗,从学校奔赴祖国的西部边陲和东部边疆,以无悔青春和满腔热忱,播撒爱心,传承希望,周而复始,始终如是。他们的努力付出已经薪火相传,成为支教工作的“梦想接力”。

接力的源泉

一直以来,学校始终致力于深入推进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的开展,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特色和优势积极为支教团成员和服务地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实现了学校、志愿者和服务地的互利共赢,协同发展。这种支持,成为推进支教团工作品牌化、规范化、科学化和长效化开展的保障,更是“梦想接力”的源泉。

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支教团工作,于2009年成立了支教团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招募选拔办法》等文件,通过宣讲会、网站等多种形式和校内外媒介对研究生支教团进行宣传,如今,研究生支教团已经成为工程大学的品牌工作,校内外辐射力和社会影响力逐年增强。

学校于2009年成立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管理办公室,并于2012年推出“基层建功”支教研修班,对支教团成员进行行政能力和基础教学能力等多方面的培训。此外,委还对支教团成员的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组织支教团成员在支教活动结束后进行经验交流,并对支教团成员进行跟踪服务,深化育人效果。

在拓展支教团工作领域方面,学校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努力使我校的智力资源服务于受援地。目前,我校的品牌工作正在逐步走向服务地,“启航行动”、“团聚爱心”、“汇流·班助一”等学校科技、爱心工作的受助范围正在逐年扩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讲话中指出,要让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对于“梦想接力”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而言,“梦想”有两层含义,一是怀揣着服务西部和奉献边疆的志愿,经受考验磨炼,提升服务能力,为西部教育事业发展和边疆建设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青春梦”;二是通过自身的知识和力量,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助力他们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和“科技梦”。我们相信,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理应有我们青年人和志愿者的付出与身影!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飞扬的青春将是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编辑:B_lijiaheng  审核:coast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