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给读者一双眼睛看懂中国
作者
材化学院 李阳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192
更新时间
2019-05-17

分享

本期给大家推荐的书叫《大国方略——走向世界之路》,作者是上海大学的顾骏教授。顾骏教授是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科研示范团队顾骏团队负责人、“大国方略”系列课程总策划暨主讲人。今年1月份,顾骏教授和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顾晓英女士应邀分别来我校做“课程思政”方面的讲座,本人受益匪浅。

“大国方略”是上海大学在2014年冬季学期开设的同名本科生通识课,因为“大国方略”课程和《大国方略》被列为“一课一书工程”,从而由相应章节主讲教师执笔形成。《大国方略》并非中国国家的真实战略,而是关心中国发展、对中国加速走向现代大国的进程感兴趣的研究者,从各自专业出发所做的一些判断。

该书核心内容依托当代大学生高度关注的国情,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切入,探讨中国和平崛起的大国之路如何才能走稳走好。全书以“方略”对大国的重要性出发,分章探讨了九个主题,具体为“走向现代大国的中国”“从中国梦到世界梦”“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龙性中国:守护有底线的和平”“守成与新兴:大国关系的主轴与机枢”“通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丝路”“高铁出国:应对财富全球分布的挑战”“创新: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超越趋同和冲突的中国智慧”“大国方略中90后的机遇和担当”。书中每一章节都由数个问题组成,前后近40个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走向世界相关的重大问题,为广大读者读懂当今中国、理解中国国情提供了一个正确的视角。

这本书可以说是为在校大学生度身定做,因为它懂得并尊重大学生希望了解国情的心理,从当前社会热点、大学生兴奋点和课程难点入手,将课堂上鲜活的家国情怀在书中很好地展现出来。

作为一名大学生辅导员、一名通识教育选修课的任课教师,我非常能够理解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上的困惑与不解,比如有的同学会说,信息时代,很容易就会迷失在错误的信息中,无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也有的同学会问,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今天,我们很容易看到国家的一些大方略,但是这些方略究竟会带来哪些实际的好处,多久才会享受到这些好处……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大学生对国情的关切,是表达青年一代对祖国未来发展的热爱,问题背后却反映了国情教育的薄弱。

书中直面国情教育的薄弱环节,直击90后、00后大学生的软肋,通过对网络上下的社会思潮独立自主的加以梳理和判断,化碎片信息为整体认识、化知识堆积为思维提高、化判断对冲为甄别能力、化文化漂流为民族认同,使大学生从互联网的信息迷雾中,拨云见月。在世界发展态势和国际格局变化的大背景下,《大国方略》带领读者了解真实的中国,建构起自己的国情知识,从而充实认知内容,提升认知水平。

作者深谙中国的历史文化,书中每一章皆有描述中国历史的篇幅,我个人理解作者是希望帮助读者从历史的脉络探究大国形成背后的原因并发掘大国成长的特点,借此平台与大家共同感受下书中历史文化背后的意义。慢慢读下去就会发现作者的意图:引导读者掌握一种历史的大视野,把握中国整体进步的历史脉络。使其具备能看懂大局、把握大势的气度和眼界。

本书善用故事,通过故事启迪人智,引发读者思考。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构架中,积极挖掘中外故事的含义,比如,中国何时能咬到第一口“苹果”?书中引入苹果手机的价格构成中,不同国家由于在产品生产流程中所占据的位置不同,因而获得收益也有很大差别,意欲说明中国的创新之路是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以此来引发读者思考:中国作为后工业制造业大国,中国人在享受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还要想想什么是国家真正的实力,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根本;明白“所有的社会进步、政治改革、社会发展,一切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生产力的推动而推动”这个道理。

《大国方略》一方面诉诸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客观介绍中国道路一路走来之不易,理性分析国家面临的问题和化解之道;另一方面转变参照系,不但引入外国媒体关对于中国现实的报道,还寻求用国际认可的标准,评估中国实际取得的成效,深入挖掘中国经验中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的做法。双管齐下,使读者读后精神为之振奋,形成了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彼此激励的效果。作者通过给读者一双眼睛,让我们青年一代了解国情、感受时代、认同国家,努力把握好历史机遇的同时,准备为民族复兴有所担当、有所贡献。

编辑:B_xueying  审核:薛莹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