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克兰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是最早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中国和乌克兰的社会文化交流由来已久,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孔子学院作为中华文化推广的平台和中外友谊的桥梁,在两国文化交流和合作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
2017年9月,我有幸来到乌克兰,到南师大孔院工作。在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敖德萨,南师大孔院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走进孔子学院,满目的中国元素和图片墙,这里的工作氛围充满活力,国籍不是界限,每个人在融洽有序、欢声笑语中努力工作和学习,早已成为日常图景。
语言教学,春华秋实
乌克兰最近几年出现了中国文化热和学汉语热,在孔院及其教学点学习汉语的学生,每年都有数千人。他们对汉语和中国文化充满热情,努力而又开心地学习,将自己的中国梦与美好的未来联系在一起。老师和学生一起实现着这种价值和意义,是一种跨越国界与文化差异的信任和沟通。
语言的学习需要持续努力的过程。对于大部分外语学习者来说,汉语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之一。零起点的学生开始学习的时候,往往对汉语的四个声调望而生畏。他们可能会将所有的声调都读成二声,听起来洋腔洋调。好不容易尖着嗓子学会了发“一声”,“四声”又成了大难题。有的学生每次练习“四声”的时候,都要把头使劲儿往下点一下,甚至磕到桌子上,一堂课下来,脑门儿都磕红了。有付出才有收获,经过各种刻苦练习才会有所进步。汉字的学习同样是难点之一。由于语言形式的差异,学生的母语乌克兰语和俄语都是拼音文字,他们在学习汉字时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从一笔一划、横平竖直开始,像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令人欣慰的是,学生们每天都非常认真地学习,工工整整地记笔记,按时完成作业,不久就掌握了笔画、笔顺和简单的汉字,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好的基础。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不同汉语水平的学生和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要始终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保持耐心。有一次,学生在用“一点儿”造句的时候,说“我很喜欢汉语,我也喜欢点儿英语”。因为学过“吃点儿面包”这样的表达,所以他将这两个句子联系了起来。再比如“他的汉字比我的不好”这样的句子。这种语言的偏误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每次学习了一个新的结构,学生总会自己造出令人意外的句子。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欲速则不达。春华秋实的实现,远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从“春种一粒粟”到“秋收万颗子”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你好”到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生活对话,老师一方面以课本上的词汇和对话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另一方面也需要多提供学生今后用得到的句子结构,让他们了解和掌握语言的骨架。
专业班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参加汉语水平考试并通过之后,可以得到奖学金和去中国留学的机会。到中国留学以后,汉语水平越来越高,回国后有的选择成为本土汉语教师,有的选择继续深造。那些确实在工作或生活中学以致用的学生,现在在中国或其它说中文的国家和地区工作、学习,凭借会说中文在航空公司、贸易企业以及其他行业找到了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学好汉语不仅仅是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也是实际的需要,因为中国的发展将带给每个学好汉语的人更多的机会。
文化教学,多元交融
文化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所以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一定要了解掌握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重视中华文化的教学。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汉语词语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象,比如春节、书法、故宫、长城等。还有一些习俗文化,贯穿在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包括打招呼、致谢、道歉、邀请等用语的使用规范、俗语、禁忌语、委婉语和社交习俗礼仪等。比如,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及时雨、吃了吗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融入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把语言教学跟文化紧密结合到一起。在讲授中国文化的同时,也有机会与学生交流不同文化的差异。此外,还有很多中国文化常识,中国八大菜系、中国的传统节日、孔子名言等。例如,在培养学生勤于复习的习惯时,可以引用“温故而知新”,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也使学生了解了中国文化和智慧的积淀。
文化是民心相通的纽带。课堂之外,孔院每年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令当地民众在参加活动过程中能够切身体验中国的风俗文化。汉语教师们施展各自的才艺,演奏中国音乐,表演传统舞蹈。武术、茶艺、书法、剪纸、图片展等无不展现出中华文化的魅力。多元文化的交融,传递了友好信息,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加强彼此的了解,将进一步促进民间交流和合作。
讲述中国,沟通世界
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中国是一个遥远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却也戴着神秘的面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俄罗斯国际问题专家尼古拉·兹洛宾曾经说过,“当今世界对来自中国的信息充满‘饥饿感’。”在乌克兰,就多次遇到过这样的提问,“中国人都会打乒乓球吗?中国人口有多少?”有的人认为中国依然贫穷落后,对中国的认识来自父辈。而学习了汉语并去过中国的人,都对中国的快速发展赞叹不已。在孔院学习汉语的学生,不仅学习语言和文化,还有机会参加夏冬令营,去中国学习和体验。
现在,随着合作发展的日益密切,“一带一路”带来了更多共同繁荣的机遇,更多的人看到中国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文化的愿望越来越强。孔子学院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也为多元文化走进中国架起了新桥梁。
在孔院的工作,让我认识到,孔子学院作为以语言文化为载体的综合文化交流平台,在促进中外交流和友好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认识到,作为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拥有丰富的汉语和文化知识,具备双文化的意识和自觉,才能更好地履行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往昔时光精彩,未来远方清晰,孔子学院将继续前行,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