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是中国政府在北极政策方面发表的第一部白皮书。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政策目标、基本原则和政策主张,明确指出:中国支持和鼓励北极科研活动,不断加大北极科研投入的力度,支持构建现代化的北极科研平台,提高北极科研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北极科研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开放包容的国际北极环境监测网络,支持通过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等平台开展务实合作,鼓励中国科学家开展北极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加盟“北极大学”协作网络。
在白皮书发表之后,一直关注北极问题研究的俄罗斯乌克兰研究中心学术主任、经管学院副教授高天明敏锐地意识到,这对学校的学科发展和国际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无论从经济发展、全球治理和国防建设等等来说,北极战略意义重大。同时,极地航道及海洋资源开发,也与学校船舶、海洋工程、核等学科关系紧密。于是,高天明第一时间拿着白皮书联系了国际处,向学校提出加入北极国际合作组织的建议。
学校反应十分迅速。在研究过白皮书里提到的几个北极国际合作组织后,认为“北极大学”联盟对学校而言是最佳选择。“北极大学”联盟是由环北极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组建的协助网络,成员包括北极八国的正式成员及非北极国家或地区的准成员,目前有203个成员单位。国际上所有涉及北极的大学、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几乎都在这个组织里,加入“北极大学”联盟对推动学校极地科学及装备技术发展,扩大学校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重要意义。兵贵神速,学校很快将申请加入“北极大学”联盟这项工作提上日程,任命极地大科学中心学术负责人、船舶学院副院长薛彦卓和高天明共同作为代表委员,负责起草文件、提出申请等工作。
在经过近半年时间的筹备,9月3日,在芬兰奥卢召开的第21届“北极大学”联盟理事会上,联盟理事会主席丽莎·霍尔别克宣布,我校成为“北极大学”联盟成员获全票通过。
高天明坦言,能顺利通过申请,与学校多年来的积累息息相关。“三海一核”的办学特色让学校在北极研究开发上有着先天的技术优势,同时在极地船舶、冰下通信、极地导航、极地通信与极地材料等方向上所做的体系化布局和大力建设更让学校有了雄厚的技术储备。2016年1月,学校成立极地大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集中多学科优势力量,形成我校有关极地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的优势学科,并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方向。这些努力都为学校加入“北极大学”联盟提供了专业有力的支撑。
在申请加入“北极大学”联盟期间,高天明还应邀于7月6日至8月9日参加了俄罗斯北方(北极)联邦大学组织的“北极航行大学”海试航行科考,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参加俄罗斯组织的北极科考活动。科考结束后,高天明代表俄罗斯乌克兰研究中心与俄罗斯北方(北极)大学签署共建北极蓝色经济研究中心合作备忘录。
加入“北极大学”联盟,成立北极蓝色经济研究中心,2018年我校在北极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得到国家海洋局的高度评价。高天明表示,接下来,学校将利用好“北极大学”联盟和北极蓝色经济中心这两个平台,通过这两个平台发布更多智库报告和研究成果,进一步扩大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希望将北极蓝色经济中心建设成为面向亚太国家的北极合作组织。他透露,今年他还将参加俄罗斯北方(北极)大学组织的北极科考活动,这一次,上船的不再是他一个中国学者,而是6人的国内专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