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尾气排放造成严重污染,无碳小车不用热量就能让小车“动”起来。日前,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上,我校2支队伍与全国800余名参赛者一起,将这一环保的最高理想进行实践。闫东生、梁善军、李志超3人组成的代表队,在佟岳军、张国胜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完美绕行18圈,获得大赛一等奖,王荀、田震、宋世杰组成的参赛一队在徐岩、赵亚楠指导下取得三等奖。这也是我校首次在该项国赛中获得一等奖。
“无碳小车越障竞赛”给选手定下规则:所有参数队伍用规定的1kg重力锤,利用重力锤下降产生的势能,转换成驱动小车行走的机械能。根据“赛场”不同,小车“开”起来有两种路径选择,一种是绕“8”字行驶,另一种是按“s”形行驶,如果小车撞倒绕行的障碍杆,比赛成绩就会受到极大影响。闫东生等人所组二队参加“8”字组,王荀等人的参赛一队竞争“s”组。
据来自动力学院的大二学生闫东生介绍,他们的参赛小车,历经三代改进,现在自重630g,采用镂空的轮盘和车板设计,还改进了转向结构,无论是外观上还是性能上都受到评委的好评。说到致胜关键,他说,在比赛的第二环节“拆装修调”进行之后,由于小车的零部件重组完美,在最后环节中,小车跑了弧度非常完美的18圈,未碰触任何障碍杆,性能稳定,一举拿下高分。
无碳小车设计制作是我校工程训练中心“三段式”教学中“工程综合”环节,学生通过“工程认识”、“工程实践”的锻炼,结合自身兴趣点,自主选择相应模块跨学科专业选题。在大赛中,比赛除了无碳小车赛道竞技,还包括工程管理、工业设计报告、结构设计报告等内容,重在考量学生综合能力。无碳小车的节能环保,对传送装置、避障机器人的设计都具有可借鉴意义。学校开设《无碳小车的设计与制作》这一选修课程,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据悉,工程训练中心还将成立无碳小车协会,吸引更多对该类项目感兴趣、想动手的学生参与。
此外,本次参赛小组成员部分参与过校启航杯、五四杯或学生科研立项等。相关经验对队员来说,强化了思维灵敏度,深化了对事物原理的认识,更锻炼了心理素质。

本次大赛共吸引了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77所高校的101支队伍、800余人参赛。我校参赛队伍分别来自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和自动化学院,他们是由校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晋级到省赛脱颖而出的四支队伍组成的,最终进入国赛并获得佳绩。
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是教育部财政部开展的“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资助竞赛之一,是基于国内各普通高等学校综合性工程训练教学平台,面向全国在校本科生开展的科技创新工程实践活动。该竞赛实行校、省(直辖市、自治区)、全国三级竞赛制度,以校级竞赛为基础,逐级选拔进入上一级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