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实学风建设 明确平台建设目的
学风建设是高校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以项目方式推动学风建设,是学校党委确定的学生工作方针的核心内容。多年来学院紧紧围绕学生工作指导思想,秉承以学生为本,积极搭建学生成长成才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理念,服务学院人才培养目标。
动力学院构建了第二课堂教育平台,旨在配合课堂教育,发挥双重作用,实现学院“专业知识扎实,基础雄厚、能力强、素质优,创新与实践并举的一流工程师和行业领军人物”的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分解人才培养目标,学院构建了平台建设的雏形:“专业知识扎实,基础雄厚”着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能力强,素质优”着重培养学生社会工作能力;“创新与实践并举”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院“促进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教育平台构建及其评价体系研究”这一学风建设项目自2010年开始启动建设以来,经过两期的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搭建专项平台 引领能力全面提升
项目一期建设中,学院本着“一切以学生为本”核心工作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作为学校“三海一核”特色学科的主体院系,学生在就业时比较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单位,但仍存在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主动创新的意识、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均有待提升。发现存在的问题,就明确了项目建设的方向。围绕这个方向,我们在第二课堂中建立若干教育平台,即学习能力提升平台、创新能力提升平台、社会能力提升平台、择业能力提升平台,以此为载体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如果把平台比喻成“舞台”和“球场”,那学生则是表演者和竞技者,通过对舞台和球场各项条件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个体成长的主动性,有效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新,学会发展,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学习能力提升平台建设主要围绕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目的为培养学生对知识掌握运用的能力。坚持以学习为中心,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以打造一支促进学习能力提升的师资队伍和骨干队伍为前提,以促进学习能力提升的内在要素(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建设为内容,以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构建成学习能力提升平台的支撑结构。教育教学队伍是学习能力提升的外在牵引,具有关键性;学生内在要素是学习能力提升的内在牵引,具有决定性;制度是使两种牵引形成促进学习能力提升合力的保证,具有导向性。以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以班级核心团队、党团学组织、学生党员为骨干队伍建设的核心,通过强化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培训机制的建设,提升队伍的整体水平;通过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实践活动的创新开展,引领学生内在素质的提升,即清晰的学习目标、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形成;通过围绕评价考核、激励奖惩、规范流程等方面,建立修订相应制度政策,形成保障体系。
经过一期的建设,我们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增强了第二课堂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解决了以前学院开展第二课堂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定位不清,目标模糊,教育实践活动比较零散、难成体系,对人才培养支撑力度不大等问题。
通过学习能力提升平台的建设,学院学习风气整体氛围良好,得到学校各学院任课教师的普遍认可。具体表现在:退学、降级学生数目明显减少;考试违纪现象基本杜绝;学生课堂和自习的出勤率较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明显加强;外语四、六级通过率稳步提升;学生整体学习成绩稳步提升;学生专业思想比较稳定,学生普遍热爱专业。
通过创新能力提升平台的建设,学院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些发展,近两年学院先后夺得校“五四杯”校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五四杯”和“优胜杯”。近三年全国节能减排竞赛,学院推荐的作品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首次参加全国本田杯节能车大赛荣获第29名(全国共135支参赛队伍)。学院节能减排大赛作品和节能车作品受到黑龙江省各大电台、报纸、网络的报导。
通过社会能力提升平台和择业能力提升平台的建设,提高了学院学生整体的沟通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毕业生定位准确,择业期望值适度,方法得当,学生择业竞争意识和自信心普遍增强。连续多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维持在97%以上,考研率维持在40%左右,毕业生就业领域宽泛,就业质量整体较高。
三、精英培养 带动学生整体进步
项目的二期建设中,学院力争在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和择业能力稳步提升的情况下寻求突破。结合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英式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设定了“普遍提高,重点培养”的项目建设目标,即针对学院的学生骨干队伍进行精英模式的培养,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学院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在培养学生骨干队伍的工作中,学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建动力学院学生干部选拔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选任体系;制定完善学生组织架构图、岗位职责和学生骨干选任制度、选任程序;在学院党团学骨干、班级骨干、党员骨干选拔过程中推进新选任办法的实施,以改进学生骨干选任机制为突破,以知人善任为目标,完成建设一支高水平学生骨干队伍的基础性工程,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干部成长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
创建了“2+3”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了学院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明确了学生干部工作开展的方向和目的,增强学生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凝聚力、树立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大局意识。通过学生干部的培养打造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发展的平台。紧紧围绕学院学生工作理念,对党团干部、团委学生会干部等进行学生干部骨干队伍培养,发挥学生干部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同学,服务学院,全面提升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
建设科学有效、完整、完善的学生骨干考核评估体系,调动了学生骨干工作的积极性,激励了学生骨干成长,提升了学生领导能力。通过“三化两激励”,即考核内容全面化,评议方式多元化,骨干管理动态化,精神物质双激励,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组织能力强、勇于担当重任的学生骨干队伍。跟踪学生骨干在用人单位的综合表现,进一步为学生骨干的在校培养提供方向和支撑。
项目的两期建设都已顺利通过学校验收并获得了肯定,以建设项目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一学生工作模式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和重视。在巩固成果的前提下,学院将继续深化项目建设,深入抓好四大平台建设。针对动力学院学生的特点,培养具有工程大学动力学科特色的高素质精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