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一流”铺就成功之路
“我们的团队就是要把最好的奉献给学生”
《微波技术基础》是我校最早跻身“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其负责人赵春晖教授带领微波技术课程教学团队2009年再度晋升“国家级”,突显出雄厚的实力和独到的优势。那么,微波技术课程教学团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三个“一流”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一流的教师队伍。学术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核心,要热爱教学,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娴熟的教学技巧,同时还要有吸引人、团结人、凝聚人的品行修养和人格魅力。赵春晖教授恰好就是这样一位具备了上述条件的国家级教学名师。他长期担任微波技术课程的教学,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2部。他严谨的治学态度、突出的科研和教研成果得到广大师生的充分肯定。2001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2年获教育部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8年获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堪称我校教学战线的一位“尖兵”。在他的带领下,一批“年轻富有朝气、创新意识强、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学与学术梯队,逐步成长为我校教学团队中的“尖兵”。
一流的课程体系。2005年,赵春晖教授负责的《微波技术基础》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一“精品”特色鲜明、教法新颖,是我校第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在赵春晖的带领下,团队对实践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改革和锐意创新。本着“在知识培养上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实用性,在能力培养上突出综合性、创新性”的原则,以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为核心,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以专业发展特色为牵引配置课程体系,以专业课群为导向实施教学改革,构建“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特色”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这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的课程体系受到了学生的欢迎。2008级陈赓班学生辛升在听了廖艳苹老师的《微波工程》课之后说:“把抽象的理论和枯燥的公式同具体的工程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思路清晰,我一下子就懂了。”团队《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两门课程先后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一流的教材建设。团队教师非常重视教材的改革与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选用最新的、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教材,同时结合多年课程教学经验和积累,积极开展教材编写立项工作,出版了12本高质量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多媒体课件,先后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防科工委“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教材。团队研制的微波技术电子教案、微波实验电子教案和微波技术CAI课件已由西北工业大学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在“光盘中国”网站上向全国发行,被30多所院校使用。
赵春晖教授和他所带领的团队在教学领域所进行的一系列开拓性的探索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是团队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和大胆创新。微波技术课程凝聚着他们的汗水,也凝聚着他们的才智;这里有他们的付出,也有他们的贡献。“我们的团队就是要把最好的奉献给学生。”赵春晖教授质朴的语言正是他十多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上默默奉献的真实写照。
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课程体系、一流的教材建设铺就了微波技术课程教学团队的成功之路,成为团队坚定前行的不竭动力。
将“教书育人”进行到底
“教学与科研不是‘天敌’”
一些老师不愿意从事基础或专业基础教学工作,而更愿意从事科研工作。对此,团队的老师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对教学的热爱和对科研的孜孜以求并不冲突,教学与科研不是‘天敌’,对于一个工科专业的老师,教学和科研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寓科研于教学,寓教学于科研,两者双管齐下才是硬道理。”
“科学研究关注的是学术上的重点、难点、关键性技术问题,前沿性的研究不仅能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而且可以从工程实践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研究是对基础理论的探讨,扎实的理论根基是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保障,两者是可以相得益彰的。”
“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是可以实现教学与科研平横的,规范的团队管理能帮助老师真正做到教学与科研游刃有余,而不会分身乏术。”
不论是基础教学还是专业基础教学,都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倾心付出,但从事教学却比不上搞科研在经济上的回报大。这也是一些教师“倾心”科研、“偏心”科研的原因所在。
赵春晖要求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做到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必须踏踏实实地搞好教学,上好每一门课,这是作为教师的基本条件,同时,也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丰富教学内涵,提升教学水平。
团队的老师们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研究精神。在课程建设环节,启发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从实践中加深理论理解;在理论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对课程的难点重点发表意见,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在课程实践环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实验中遇到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小班实验授课环节帮助每位学生由点到面地拓宽对知识点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自我研究能力,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团队以“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的特色教学独树一帜。他们制作了大量的动画,用以生动表现具有动态性质的知识点,获得学生、学校和同行的一致认同。同时利用网络手段,研制了大量网络课件、应用电子教案、典型例题、动画锦集、在线测试和在线答疑系统等,加强教与学的信息交流。由这些特色教学衍生出来的“产品”也倍受青睐,《微波技术CAI》、《电磁场与电磁波CAI》先后获得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微波技术课程教学团队的老师们以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思想感染、影响着学生。赵春晖经常对学生说:“学习不光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张朝柱老师坚持“没有比上课更重要的事”;杨莘元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备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廖艳苹老师则更注重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团队的其他老师也纷纷在备课和授课上苦下功夫,充分展示出微波技术的价值与魅力,使学生体会到这一专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采访中,赵春晖对自己谈的很少,更多地是介绍团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用他的话说,团队取得的成绩不是他个人所为,而是全体教师团结奋斗的结果,他个人只是团队的一份子而已。质朴的话语、执着的追求、辛勤的耕耘、无私的情怀……这个团队将“教书育人”进行到底的那份信心和勇气令人动容。
为团队插上年轻的翅膀
“建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必须紧紧抓住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放”
一个教学团队的发展壮大,不能仅仅停留在团队成员的数量上,更重要的是每位成员都能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独当一面。微波技术课程教学团队的成长历程对此作出了很好的诠释。
作为团队带头人,赵春晖坚持教学团队的发展要注重可持续性,做好新老交替。“建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必须紧紧抓住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放”。赵春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鼓励年轻教师出国、出校进修,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团队先后选派3人出国进修,10余人在国内参加培训。青年教师廖艳苹在谈到令她获益良多的英国之行时,动情地说,“当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听我讲授国外先进技术和学术前沿知识时,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的幸福感。”青年教师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激情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团队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这种“一帮一”的模式加强了老教师和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的传承,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老教师们无私地将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倾囊”相授,为团队的持续发展不断输送着新鲜血液。
团队对青年教师“高标准、严要求”的同时,也全力提供平台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通过教学实践、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教改、科研项目和课程建设,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近年来,团队教学研究项目立项20余项,发表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实践,团队已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骨干,成为团队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张朝柱教授被评为校优秀主讲教师,并入选黑龙江省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马惠珠副教授、姜宇副教授也先后被评为校优秀主讲教师。
“微波技术”开启了宇宙通信的窗口,而微波技术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们正是引领学子们在这片广阔天地中自由翱翔的开拓者。他们牢记自己的使命,热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凭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挚爱在三尺讲台上诠释着“教书育人”四个字的崇高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