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2010级陈赓实验班本科生张贺来自江苏徐州的一个农村家庭。年近60的父亲要在家里照顾患有脑血栓卧床不起的爷爷,家里的经济来源全靠母亲到工地上打工。每每想起身高只有一米五的母亲顶着酷暑,干着本该男人做的工作,张贺就会含着泪水立下志愿:大学期间一定要实现经济独立,用自己的臂膀撑起这个家。
为了筹措学费和生活费,他在啤酒销售店做过送货员,在建筑工地做过工人,跟随亲友做过室内装潢,也在超市里做过货物配送员。最后,通过学校的绿色通道,张贺顺利跨入了大学。
上大学后,张贺每天除了学习,尽量挤出更多的时间勤工助学,减轻家庭负担。他去批发市场批发学习用品,向新生推销;寒假就在徐州的远大汽车维修中心擦车。勤工助学需要勤劳和毅力,连续两年,张贺每天早上6点赶到31号楼,将大厅打扫干净。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平安保险公司的培训,通过了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并成功签下3份保险单,让自己多了一张证书,让生活多了一笔资金,让未来多了一个选择。他有空就在学校里送餐、做家教、做校园代理,通过辛苦的勤工助学,他不仅实现了经济独立,还资助了同样在上大学的妹妹的一部分生活费用,也经常给家人添置衣物和日用品。
张贺学习成绩优异,做兼职占用了大量时间,收获得比别人多,轮子就要转得比别人快,因此他学习的时候就要尽可能提高效率。大学前三年,他修完了自动化专业的全部课程,三年加权成绩为陈赓班第12名,在陈赓班选择自动化专业的5人中排名第一,还高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并多次获得陈赓实验班创新奖学金和校奖学金。
生活的负担和学业的紧张没有阻止张贺对梦想的追求。除了工作和学习,他还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他申请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习制作四旋翼无人机,目前已通过中期答辩;他还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黑龙江省三等奖、理学院物理实验仪器演示大赛三等奖等荣誉。为纪念陈赓大将逝世50周年,他担任编剧及导演,带领陈赓班的同学排演话剧《军工魂》。虽然自己的经济情况并不乐观,但每次遇到募捐活动,他都积极捐款。
张贺常说,是学校的奖学金制度和勤工助学岗位让他得以自立,是学校提供的自主发展的平台,使他得以自强,学校培养了他,更托起了他的大学人生。他相信,眼前生活上的困难只是暂时的,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与奋斗,终会有所成,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禾海伶:凡是自强不息者,最终都会成功
航建学院大四学生禾海伶来自山西省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姐弟五人常因抢不到饭吃而吵闹打架,衣服也总捡亲戚朋友穿剩下的。禾海伶的父亲告诉孩子们:读书改变人生。因此,再苦再累父亲也要供孩子们上学。每当想起父亲秋收时摔断了腿,忍痛坚持干活的情景,禾海伶的心里都非常难受。
中考临近,禾海伶的母亲由于劳累过度触发心脏病去世,这个晴天霹雳使家里的生活更加艰难。忍受着失去母亲的痛苦,她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我校。
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她进入大学遍开始勤工助学。她在学校附近的餐馆当服务生,做了一份家教,还在学校找了一个勤工助学的岗位。在外打工,免不了受些委屈,面对顾客的埋怨和老板的白眼,单纯的她曾觉十分委屈,甚至想放弃,但对生活的信念还是让她坚持下来。
“凡是自强不息者,最终都会成功”,歌德的这句名言是禾海伶的座右铭。大学四年,禾海伶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曾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和校奖学金,也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资格,以及“优秀共青团员”、 “校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更重要的是,她靠自己的双手,供自己读完了大学,没和父亲要过一分钱。大学毕业后,她一边要还助学贷款,一边继续积攒读研究生的学费和生活费。艰苦的生活条件训练了她自强不息的精神,赋予了她迎接挑战的勇气,面对未来,她显得比别的同学更加乐观。